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講記 第6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6集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磕悴荒艿羧胂葳,你喜歡法,但不可以執(zhí)著法;你喜歡問法,但是不可以停留在喜歡問法;你喜歡聊天,也不能總是喜歡聊天。五祖與六祖經過這段對話之后就知道他的根性了,但身旁徒眾太多,不方便多說什么,便要他隨大眾去做事。
【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每次你起煩惱,就要想起這句話:我是不是也應該常常生起智慧?【不離自性,】看到這個就應該明白,原來智慧是從自性生起的。智慧的人不煩惱,用聰明才智還是會煩惱!炯词歉L铩!磕憬裉鞂W習就要;雙修嘛!唯有不離自性,才是真正的;垭p修。為什么呢?不起煩惱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嗎?他不起任何的念頭來折磨他自己,這不是大福報嗎?你要是離開自性,既沒有慧也沒有福。修來的福是小福,叫有漏的福田。見性的福才叫無漏的福田。漏,就像你用一個有漏洞的桶去提水,我看你要提到什么時候?!一樣的道理,你今天行一個善,接著又造十個惡,我看你要行到什么時候?!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苛娲藭r還是帶發(fā)修行,并未出家!残姓摺尘褪切扌腥耍彩且环N尊稱。你到底是不是行者,我們要捫心自問,如果只是把佛法當做哲學來研究,你沒辦法從內在來改變自己。
【經八月余,】這八個多月來,六祖沒有到法堂前聽經,也沒請五祖開示佛法,只是每日破柴踏碓,做一些粗重的工作,感覺上好像讓他自生自滅,事實上這是六祖自修自悟的階段。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五祖與六祖對話后,就知道此人根性大利,是可傳法之才,但是【恐有惡人害汝,】所以【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讀了《六祖壇經》,難免會感嘆,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在開悟之前,都只是一般人,人性的貪瞋癡都還會有,所以要防惡人加害。出家人有戒律要遵守,在家人也是有倫理道德規(guī)范,要懂得自我要求比較重要。
【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苛嬷牢遄鏋榱吮Wo他的用心良苦,所以行事低調,不敢引起別人的注意。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五祖大師知道,傳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所以把大眾都召集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我們常常短視近利,只看到眼前的禍福得失,習慣和別人計較、比較,心里充滿了嫉妒、羨慕、不滿…的情緒;如果你能夠把視野打開,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擴大,從這樣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人生,你應該知道〔生死事大〕,生命的本質才是值得去面對、探討的問題。
有人認為只要活在當下,好好過日子就好;日子當然要好好過,但是你會死呢!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嗎?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生死問題如果只是這一輩子,那還是小事。生死生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永遠沒完沒了。因為沒完沒了,所以你要去了解生命的本質!—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要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品質的優(yōu)劣,在于你能不能享受做每件事情的那個當下。但是我們都在生命以外的東西上打轉,把精神、時間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終日惶惑不安、追求不斷、永遠都不滿足,這是社會價值觀偏差,產生集體催眠的現(xiàn)象,導致躁動、憂郁、情緒障礙、精神疾病的人那么多 。
如果你真正去了解有關生命的問題,對過去的生命我們或許無知,但對現(xiàn)在的生命要保持覺知,現(xiàn)在的生命狀態(tài)將決定未來何去何從!任何事情必然有因有緣有果,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生命的品質由自己決定,死后到哪里去的問題也由自己決定,沒有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但諸弟子〔終日只求福田〕,打雜啦,早晚課啦,服務信眾啦,這叫做修福。〔不求出離生死苦!,這叫做修福不修慧。何況那個福的品質不見得好,因為那個福中有雜質、是非,可能反而無福卻有過。修行是要從自性上下手。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一般人都不了解什么叫修福不修慧,譬如有一個人脾氣很差,但每個月都發(fā)心供養(yǎng)三寶,他供養(yǎng)了三寶之后脾氣會不會變好?當然不會!縱使供養(yǎng)再多,脾氣、個性還是老樣子,因為供養(yǎng)跟改過是兩回事。六祖說:「改過必生智慧!箯倪@個角度就知道如果你只修福報,沒有修智慧,是不能夠斷煩惱的。
所以不可以只修福報,;垡p修,不能偏一邊。所以要不要拜佛?當然要!但是要了解佛意。要不要讀經?當然也要!但也要解經義。要不要上班?當然要!要不要下班?當然也要記得下班,不要變工作狂。五祖大師這一段話講得很真實、透徹,對學佛的人來說,直如當頭棒喝!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這里出現(xiàn)〔心〕及〔性〕,這是《壇經》常出現(xiàn)的關鍵字,我們常講〔心性〕,〔心〕是從〔自性〕產生出來的作用;同理可證,〔般若〕即〔智慧〕,也是從〔自性〕產生出來的。五祖當然知道這些弟子有沒有見性,故意要他們寫一首偈來看,他是在演一場讓大家心服口服的大戲。若有弟子能悟佛法〔大意〕,要傳衣缽給他,為頓教法門〔第六代祖〕師。
【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恐v的是行動要快,不要耽誤時間,無常隨時到來。【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思量〕就是在那邊想;一個見性的人不需要用腦子想,從心性中自然能流露出智慧。公案中,有一位禪師有一天在懸崖峭壁打坐,下坐之后他正要回寺院,卻看到后面有一只猛虎,那只猛虎看起來已經餓很久了,沖過來要吃他。緊急之下,他看到峭壁上剛好有一棵樹,他就攀巖下去,手抓住那棵樹,老虎跑過來吃不到他,只能流口水。禪師想:「幸好有這一棵樹!拐斔疬@個念頭的時候,看到樹的另一端有一條毒蛇,昂首吐信想咬禪師。禪師正想怎么辦?這時看到峭壁底下有一條大的河流,他對自己說:「還好,我會游泳,我跳下去好了!拐氯サ臅r候,他看到河里冒出來鱷魚,嘴張得很大,準備等他跳下來的時候把他吃下去。這時左右不得,上下不得,被逼到天地之間無他容身之處,就開悟了!開悟不是想出來的。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意思就是無論你處在任何狀況、任何時空,縱使是揮刀作戰(zhàn)的關頭,一個開悟的人都能立見自性。
- 上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5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7集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容?
- 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地藏十輪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內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