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日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
法會今日圓滿,七日之期,瞬息過去。但是法會雖圓滿,而護國息災(zāi),當(dāng)盡此一報身而為之,非人人吃素念佛,往生西方,不能謂為究竟之圓滿也。
現(xiàn)世學(xué)佛之人,多有自謂我已開悟,我是菩薩,我已得神通,以致貽誤多人。一旦閻老索命,臨命終時,那時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墮阿鼻地獄。此種好高務(wù)勝,自欺欺人之惡派,切勿染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戒之戒之。
殺盜淫等,固為重罪,然人皆知其所行不善,不至人各效法,其罪尚輕。若不自量,犯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引諸無知之輩,各相效尤,壞亂佛法,疑誤眾生,其罪之重,莫可形容。修行之人,必須韜光隱德,發(fā)露罪愆。倘虛張聲勢,做假場面,縱有修行,亦被此虛偽心喪失矣。故佛特以妄語為各戒之根本戒者,以防護其虛偽之心,庶可真修實證也。修行之人,不可向一切人,夸自己工夫。如因自己不甚明了,求善知識開示印證,據(jù)實直陳,不可自矜而過說,亦不可自謙而少說,按己本分而說,方是真佛弟子,方可日見進益矣。
六祖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是知世間一切事事物物,均為佛法。吾人舉心動念,都要了了明明,不要為妄念所迷。即如世間極惡最壞之人,以及孩提之童,如有言其不善者,則怒,言其善者,則喜。其怒不善而喜善者,豈非其本覺之真心發(fā)現(xiàn)乎。所可惜者,不知自返而擴充之,仍復(fù)日為不善,致成好名而惡實,入于小人之域矣。使其自返曰,我既喜善,當(dāng)力行善事,力戒惡事,近之則希賢希圣,遠之則了生脫死,成佛覺道矣。其所重在自覺,覺則不肯隨迷情去,卒至于永覺不迷。若不自覺,則日欲人稱善,日力行諸惡,豈不大可哀哉。即自喜人稱己為善之念,足證眾生皆有佛性。而順性逆性之行為,一在自勉自棄,一在善惡知識之開導(dǎo)引誘也,F(xiàn)世之災(zāi)難頻生,由于人多不務(wù)實際,徒事虛名,好名而惡實,違背自己本心之所致也。若能回光返照,發(fā)揮原有佛性,不自欺欺人,明禮義,知廉恥,則根本既立,無悖理亂德之行,災(zāi)患自息矣。
學(xué)佛之人,最要各盡其分,能各盡其分,即是有廉有恥。如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皆當(dāng)努力行之。大學(xué)所謂,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上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下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從克己省察修持不可。進之,始可言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之親民,即是各盡其分之意。止于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順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為圣為賢,可得而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于對治人之煩惱習(xí)氣,故有戒定慧三學(xué),以為根本。蓋以戒束身,則悖德悖理之事不敢為,無益有損之語不敢說。因戒生定,而心中紛紛擾擾之雜念漸息,糊糊涂涂之作為自止。因定發(fā)慧,則正智開發(fā),煩惑消滅,進行世出世間諸善法,無一不合乎中道矣。戒定慧三,皆是修德。由正智親見之心體,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則名誠。誠,指淳真無妄,明德,指離念靈知,誠與明德,皆屬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須注重上一明字,則明德方能徹見而永明矣。佛法世間法,本來不是兩樣;蛴幸苑疝o親割愛,謂為不孝者,此局于現(xiàn)世,不知過去未來之淺見也。佛之孝親,通乎三世。故梵網(wǎng)經(jīng)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佛之于一切眾生愍念而度脫之,其為孝也,不亦廣且遠哉。且世間之孝,親在則服勞奉養(yǎng),親沒則只于生沒之辰,設(shè)食祭奠,以盡人子之心。設(shè)或父母罪大,墮于異類,誰能知所殺而食之生物中,決非曾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無盡之理,而以數(shù)十年之孝責(zé)人,其所知見之淺小,為可憐也。故佛教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濟也大矣。或又謂,豬羊魚蝦之類,乃天生以資養(yǎng)人者,食又何罪。此以身未歷其境而妄說,若親歷其境,則望救之不暇,何容置辯。勸戒類編載,福建浦城令趙某,長齋奉佛。其夫人絕無信心,誕辰之先,買許多生物,將欲殺而宴賓。趙曰,汝欲祝壽,令彼等死,可乎。夫人曰,汝之話皆無用,若依佛法,男女不同宿,不殺生命,再過幾十年,滿世間通是畜生了。趙亦無法可勸。至夜,夫人夢往廚房,見殺豬,則自己變成豬,殺死還曉得痛,拔毛開肚,抽腸割肺,痛不可忍。后殺雞鴨等,皆見自己成所殺之物。痛極而醒,心跳肉顫,從此發(fā)心放所買之生,而吃長素矣。此人宿世有大善根,故感佛慈加被,令親受其苦,以止惡業(yè)。否則生生世世供人宰食矣。世之殺生食肉者,能設(shè)身處地而作己想,則不難立地回頭矣。
又有一類人說,我之食牛羊雞鴨等肉,為欲度脫彼等耳。此說不但顯教無之,即密教亦無之。若果有濟顛之神通,未為不可。不然,邪說誤人,自取罪過,極無廉無恥之輩,乃敢作是說耳。學(xué)佛者,須明白自己之身分力量,不可妄自夸大,至囑至囑。梁時,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該山年有例會,屆時眾皆大吃大喝,殺生無算,道香屢勸不聽。是年,乃于山門掘一大坑,謂眾曰,汝等既得飽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眾應(yīng)之,于是亦大醉飽,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飛者飛去,走者走去,魚蝦水族,吐滿一坑。眾大驚畏服,遂永戒殺。道香旋因聞志公之語,當(dāng)即化去。(有蜀人,在京謁志公。志公問,何處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貴賤。曰,很賤。志公曰,已為人賤,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對香述志公語。香聞此語,即便化去。)須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顯示神通,當(dāng)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煩惱耳。否則須如濟公之瘋顛無狀,令人疑信不決,方可。
學(xué)佛者,務(wù)要去人我之見,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即如大學(xué)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謂物,即是與天理人情不合之私欲。既有私欲,則知見偏邪,不得其正矣。如愛妻愛子者,其妻子再壞,彼不見其壞,以溺愛之私欲,錮蔽本具之良知,以成偏邪不正之惡知。若將溺愛之念,格除凈盡,則妻與子之是是非非,直下徹見矣。是知格物一事,所宜痛講,切不可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格物。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乃末之又末之事。以末之又末之事為本,宜乎天下之亂無可救藥也。佛法之去貪瞋癡,即是格物。修戒定慧,即是致知。貪瞋癡之物,蘊之于心,亦若戴著色眼鏡,以視諸物,皆不能見其本色耳。物之禍害,可不畏哉。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于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貽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xué)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如云南保山縣,皈依弟子鄭伯純之妻,長齋念佛多年。其長子慧洪,上前年死,其母以愛子故服毒,了無苦相,端坐念佛而逝。且死后面色光潤,驚動一方。伯純以老儒提倡,而信者甚少。由其妻子之死,而信者十居八九矣。端坐念佛而逝,雖無病而死,也甚難得。況服毒而死,能現(xiàn)此相,若非得三昧,毒不能毒,能有此現(xiàn)相乎。
宋楊杰,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禪師大悟。后丁母憂,閱大藏,深知凈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楊公大悟后,歸心凈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于真性中,猶如空華,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徹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蓮池大師往生集,于楊公傳后,贊曰,吾愿天下聰明才士,咸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若宋之蘇東坡,雖為五祖戒禪師后身,常攜阿彌陀佛像一軸以自隨,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據(jù)也。及其臨終,徑山惟琳長老,勸以勿忘西方。坡曰,西方即不無。但此處著不得力耳。門人錢世雄曰,此先生平生踐履,固宜著力。坡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此即以聰明自誤之鐵證,望諸位各注意焉。
凈土法門,契理契機,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風(fēng)帆揚于順水,以仗佛力故也。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難,如蟻子上于高山,全憑自力故也。等覺菩薩,欲圓滿佛果,尚須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yè)根深重,不致力于此,是捨易而求難,惑之甚矣。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等,山河不能阻,堅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dāng)此。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dāng)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zhuǎn),華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也。唯愿大眾精進行持,是所至禱。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