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1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12)

  巳二、次第生起(分二科) 午一、總標義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后圣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后圣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這是第二科「次第生起」。這個梵天王的申請,請法之后,世尊回答他。頭一個頌是「略標」,第二科「次四十九頌廣辨」,這里分兩科,第一科「初十五頌總說三學」。這一科里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成辦方便」,這一科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次第生起」,就是戒定慧它的生起有次第。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義」,「總標義」里邊先舉頌。「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后圣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這是這個頌,這個頌標出來!复隧烇@示」,這是總標義,標出這個頌的大義。這個頌有什么義呢?「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顯示這個戒定慧的三學,它是有一定的次第生起的。這是「標義」。底下第二科「別釋頌」,分三科,第一科是「初學」。

  午二、別釋頌(分三科) 未一、初學

  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后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

  「根本者:謂增上戒」,這個頌的第一句:「初善住根本」,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謂增上戒」,就是所學的這個戒法!赣珊蠖N,是此初學所流類故」,因為什么叫做「根本」呢?「由后二種」,就是后邊的增上心、增上慧這兩種!甘谴顺鯇W」,是此增上戒,增上戒是佛教徒初開始所應學習的法門。增上心、增上慧是戒所流類故,由戒流出來的一種功德;增上心也是從增上戒流出來的,增上慧也是從增上戒流出來的,所以它們兩個是同一類,所以叫做戒就是根本了。這是這一句話。所以,佛教徒初開始應該「善住根本」。

  未二、第二學

  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這是「第二學」,就是第二增上心學,也就是那個頌的第二句:「樂心寂靜」!讣染呤_」,這位佛教徒他既然具足了增上戒!赣蔁o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由于你能夠持戒,持戒清凈的時候,心里面不會悔恨;你若犯戒的時候就有悔!笩o悔等」,還有其余的功德!复蔚谛蘖暋,按照那個次第去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就得到第二增上心的寂靜;心里面歡喜這個寂靜,所以也能夠努力地學習奢摩他。

  未三、第三學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見,遠離惡見。

  這是后兩句:「后圣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埂感牡枚ㄕ摺梗f是我們這個散亂心,由于持戒,修定就容易成就,就得定了的時候,有什么好處呢?「見如實故」,能夠證悟諸法實相的真理,有這樣的功德。「能得第三成就圣見」,由定的殊勝的力量,它有殊勝的堪能性,能使令修行人成就第三個增上慧;這個增上慧是圣人智慧境界,所以叫「成就圣見」。「遠離惡見」,遠離凡夫錯誤的思想。

  《披尋記》六○三頁:

  成就圣見遠離惡見者:如實知見,是名圣見。與此相違,是名惡見。由成就圣見,釋頌圣見,名相應義。由遠離惡見,釋頌惡見,不相應義。

  「成就圣見遠離惡見者:如實知見,是名圣見」,「如實」,這個諸法的真實相與你所見的是一樣的,你所見的真實相與諸法的真實相是相同的,所以叫做如實見。這個「知見」,智慧叫做「知」,定叫做「見」!甘敲ヒ姟!概c此相違,是名惡見」,你不能見到諸法真實相,那就叫做惡見!赣沙删褪ヒ,釋頌圣見」,「成就圣見」解釋頌里面「圣見」那句話,名叫做「相應義」;「相應」就是成就的意思。「由遠離惡見,釋頌惡見,不相應義!惯@個頌解釋完了。

  巳三、清凈漸次(分二科) 午一、總標義

  先凈樂靜慮,及于諦善巧,即于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凈差別。

  「先凈樂靜慮,及于諦善巧,即于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這是第三科。前面是第二科,生起的次第。這底下第三科「清凈漸次」,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義」!缚倶肆x」里邊也是先舉頌!赶葍魳缝o慮,及于諦善巧,即于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這是舉頌!复隧烇@示三學次第清凈差別」,這是標義。底下解釋這個標義,分三科,第一科是「初學」。

  午二、別釋頌(分三科)  未一、初學

  先凈者:是初學。

  第一句頌,「先凈」這一句話,是初學的增上戒;因為持戒,身口得清凈。

  未二、第二學

  樂靜慮者:是第二學。

  「樂靜慮者」,這是第二科,是「第二學」。因為持戒以后,就歡喜修學定,增上心,就得定的輕安樂,所以叫做「樂靜慮」。說樂ㄌㄜˋ也可以,說樂ㄧㄠˋ也可以,是「第二學」。

  未三、第三學(分二科) 申一、總

  于諦善巧者:是第三學。

  「于諦善巧者」,這是「第三學」。分兩科,第一科是「總」。頌上說:「及于諦善巧」,這句話是「第三學」,就是增上慧學。這是總說。底下第二科是「別」說,分三科,第一科是「道諦」。

  申二、別(分二科) 酉一、道諦

  又于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

  「又于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這個「應生遠增長」,「應生」是什么意思呢?「謂道諦」,就是四諦里面的道諦!笐鸸省,這個苦諦、集諦,這是眾生本來就是有的,從無始劫來這個惑業(yè)苦的流轉(zhuǎn)就是有了,就是沒有道諦;現(xiàn)在相信了佛法呢,就應該生起道諦,就是戒、定、慧了。前面說「先凈樂靜慮」,就是已經(jīng)有了戒,有了定,增上心;現(xiàn)在說「道諦應生起」,就是毗缽舍那的智慧應生起。當然這個先要學習經(jīng)論,才能有這樣的智慧。這是「應生起」這個字,解釋完了。

  酉二、苦集諦

  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

  「應遠者」,這是第二科,就是「苦集諦」!钢^苦、集諦應遠離故」,我們無始劫來有這個色受想行識;有這個色受想行識,它就是苦諦、也是集諦,它也是苦諦、也是集諦,應該要棄舍它。這個地方可是有問題,我們這個第六識虛妄分別、顛倒迷惑,我們?nèi)羰桥Φ膶W習佛法,我們能認識自己這個貪瞋癡的活動,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遠離、應該棄舍。但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是色受想行識里邊的識,你能認識它是錯誤嗎?你很難。說是第七識末那識執(zhí)著我,也是非常微細,這個我見也很微細,它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很微細,不容易認識。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無分別的境界,也不是苦受,也不是樂受,它這個無分別境界,你知道它是個大苦惱的地方嗎?這是眾苦之本,你能認識嗎?你可能認為它就是我的本來面目了!這個地方還是不容易認識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由前面的勝義伽他,佛的開示,加上彌勒菩薩的解釋,我們才知道那不是本來面目!笐h離故」,應該棄舍。那里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那里邊無始劫來惑業(yè)苦的種子,都在那里邊,隱藏在那里邊,是一個污穢的地方;這是第一。第二,這個阿賴耶識是所得自體,是異熟,是名言種子和善惡業(yè)所得的果,所得的果報,所以它不是一個好東西!钢^苦集諦應遠離故」。

  酉三、滅諦

  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shù)數(shù)漸斷,增長滅故。

  「應增長者」,酉三是「滅諦」!钢^滅諦」,叫做「應增長」。什么道理呢?「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shù)數(shù)漸斷,增長滅故」,我們的煩惱,有軟品的煩惱、有中品、有上品;這個修學圣道的時候,先斷上品煩惱,然后是中品,然后是軟品。這「數(shù)數(shù)」的,你數(shù)數(shù)的修學毗缽舍那,在奢摩他里面修這個毗缽舍那,你這個毗缽舍那的力量漸漸地增長,那么這個煩惱也逐漸地消滅,剎那剎那的消滅這個煩惱,越滅就越多,最后就完全消滅了。所以這個「滅」是滅煩惱的意思,這個「滅」字指煩惱的消滅說的。這個「滅」,最初滅的時候,小小的滅煩惱,最后逐漸地增長,滅的更多了,最后究竟清凈,那么這叫做清凈的漸次。

  巳四、成敗果證(分二科) 午一、舉頌

  于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于二趣,于二趣證得者:

  「于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這是第四科「成敗果證」,分二科,第一科是「舉頌」!赣谥T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于二趣,于二趣證得者」,這是「舉頌」。底下「別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釋「初二句」。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午二、別釋(分三科) 未一、初二句(分二科) 申一、標

  此頌顯示于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隨其所應,所得果報,四趣差別。

  「此頌顯示于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這先標大意;顯示佛教徒對于這個「戒、心、慧」的所應「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所以有成敗的不同,這個頌表示這個意思。「隨其所應,所得」的「果報」有「四趣」的「差別」,有四種趣的差別。這是「標」。底下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增上戒果」。

  申二、釋(分三科) 酉一、增上戒果

  謂于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有惡趣,是增上戒敗所得果。

  「謂于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這里邊的意思就是說,在欲界里面的人,欲界里面的天,「所攝」,屬于這個范圍內(nèi)的!杆猩迫ぁ,欲界的人天是善業(yè)所趣之處,所往之處,你到那個地方;你若造善業(yè),你就會到人天那個地方去,叫做「趣」。這個「善」是什么善呢?「是增上戒成所得果」,你能持戒清凈,就會得到這個果報,得人天的果報。這是善趣。

  「即于欲界余趣」,欲界里邊有善趣,善趣之余,另外還有一個趣所攝,那就是「所有惡趣」,就是三惡道了。三惡道是「增上戒敗所得果」,你破戒了,不管你受戒不受戒,你做這種惡事,你就去得這個果報的。不要誤會:「我受戒,我破戒,我會到三惡道;我不受戒,我就不到三惡道」,不是這個意思。你不受戒,你做了惡事,你是更厲害。這是說到善趣、惡趣。

  酉二、增上心果

  色無色界,天趣所攝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

  這是第二科「增上心果」,色界定、色界天,無色界定、無色界天,這都是天趣所攝的所有,叫做「上趣」;就是在欲界之上。這個是「增上心果」,你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無色界定,你就會得這樣的果報,你就到那個地方去了。

  酉三、增上慧果

  三界所不攝涅槃趣,是增上慧果。

  這個善趣、惡趣、上趣,這三個趣,這底下一個涅槃趣,一共是四個趣。這個涅槃趣,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不攝的,它不屬于三界的;是超過了三界了,就得大解脫了,就是涅槃趣!甘窃錾匣酃,是你成就了無漏的圣道了,你就到那個地方去,到涅槃那里去。這是前二句解釋完了,就是:「于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這二句說完了!高h離于二趣,于二趣證得者」,這是后二句,第二科。

  未二、后二句

  于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后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顯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

  「于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個趣,一個善趣、惡趣,遠離這個趣!笐C后二上趣及涅槃趣」,這是佛菩薩慈悲開示我們,你應該成就后邊二個趣,就是上趣和涅槃趣,成就這二個,前面的善趣和惡趣都不是好事情!复搜燥@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這句話:「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后二上趣及涅槃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世間的增上心和出世間的圣道,這二道是我們應該成就的。

  《披尋記》六○三頁:

  于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與惡趣,是二趣應遠離。色無色界上趣及涅槃趣,是二趣應證得。如是四趣略攝為三,名為三所:謂欲界善趣惡趣為一,色無色界上趣為一,及涅槃趣為一應知,余文易了。

  「于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與惡趣,是二趣應遠離。色無色界上趣及涅槃趣,是二趣應證得。如是四趣略攝為三,名為三所」,就是三個地方,三個處所!钢^欲界善趣惡趣」,這是一個處所!干珶o色界上趣為一,及涅槃趣為一應知」,這就叫做「三所」,三所四取!赣辔囊琢恕。

  巳五、別總修習(分二科) 午一、舉頌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

  這是第五科,前面是「成敗果證」,這底下第五科「別總修習」。分二科,午一「舉頌」,先舉這個頌!付沧《N,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舉這個頌。底下第二科「別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釋「前二句」話。又分二科,第一科「二安住二種句」。又分二科,第一科「最初位」。

  午二、別釋(分三科)         未一、前二句(分二科)

  申一、二安住二種句(分二科)  酉一、最初位

  于此頌中,顯示最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漸次能為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安住因緣。

  這是「最初位」。這個「最初位」怎么講呢?就是我們這個凡夫,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這個程度,這就叫做「最初位」。這個「最初位」也叫做資糧位,或者叫做外凡位。這個時候,最初先要學習增上戒學,學習增上戒,然后要學習增上心學,學習定!笣u次能為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安住因緣」,你最初學習增上戒呢,能為增上心學安住因緣;而后來成就了增上心學,就能為增上慧學安住因緣,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最初的時候,學戒的時候就是學戒,學定的時候就是學定,學慧的時候就是學慧,是個別的學習,最初就是這樣子。

  酉二、中間位

  顯示中間增上慧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二種安住因緣。

  這又是一種安住因緣。所以有二種安住因緣,這是第二種!革@示中間」,前面是「最初位」,這是「中間位」,這個「中間位」就是內(nèi)凡,就是加行位,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個時候。這個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這個時候和前面就不同了,就是有進步了。這個時候的增上慧,因為這個時候有了靜慮的律儀所攝增上戒學,你這個時候就是得到禪定了,你得到靜慮,得到色界四靜慮,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得到色界四禪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有定共戒;因為得了禪定的人,他這個心里面沒有欲界的欲了,沒有這色聲香味觸的欲了,所以他這個戒自然是清凈的,叫做定共戒。沒得定的時候,散亂心持戒的時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事情。說這個時候,你得到色界定的時候,同時你心里面就有戒,叫定共戒。而在這個禪定里邊,你又修學增上慧,就是學毗缽舍那的智慧;這個毗缽舍那的智慧是要學習經(jīng)論,才能有這樣的智慧。你成就了這樣的功德的時候,「能為二種安住因緣」,能為無漏的定、無漏的智慧作安住因緣,是這么回事。這又是一種安住因緣。

  前邊初開始受戒、學戒的時候,這個時候雖然也是能得到無漏的智慧,但是距離的還是遠一點,因為是散亂心,還要學奢摩他的。等到成就奢摩他了,色界的四靜慮成就了這個時候,你再修毗缽舍那,才是無漏的定慧因緣,安住因緣,這樣子。這是第二個「中間位」。

  申二、能趣涅槃句

  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就是最后、最后位,后位,前面是最初位和中間位,這是「能趣涅槃句」,這是最后位。

  「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最上一種」是什么呢?就是你已經(jīng)……,若按小乘佛法來說,就是已經(jīng)得初果以上了,得了初果以上,你有無漏的智慧了,這個無漏的智慧是「最上一種」,這是最殊勝的,最殊勝的功德。這個無漏的智慧,「能為涅槃安住因緣」,這無漏的智慧,他繼續(xù)地在修行的時候,就能斷除去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就能得涅槃了。所以這個無漏的智慧能為涅槃安住因緣,是這么意思。這是涅槃句,能趣涅槃句。第一句是「二安住二種」,第二句「能趣涅槃」。底下「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這是后二句。

  未二、后二句

  當知此中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

  這就是這一句話。這幾句話的意思,「此中顯示修習」圣道,修習戒定慧有「別」修、有「總」修的不同。「隨其所應」,最初位、中間位乃至到后位,隨其所應有別修、有總修的不同。

  《披尋記》六○四頁: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等者:謂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種。此中二別:謂最初位修習增上戒學,能為增上心學安住因緣;修習增上心學,能為增上慧學安住因緣,是名第一安住二種差別。于中間位修習增上慧及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無漏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二種安住因緣,是名第二安住二種差別。由是頌言二安住二種。證無漏已,于中慧學,名為最上。依此慧學修習一切,能為涅槃安住因緣。由是頌言一能趣涅槃。當知此中于最初位修習唯別,于中間位總別修習,于最上位修習唯總,依是義說隨其所應。由是頌言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別修三學名純,總修三學名雜應知。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等者:謂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種」,這個定慧安住二種!复酥卸⻊e」,這里有二個差別!钢^最初位修習增上戒學,能為增上心學安住因緣」,最初的時候修習增上戒,你學戒、持戒,就是戒,此中沒有定,你心里面還是散亂的。但是你能持戒,就能為增上心學作安住因緣!感蘖曉錾闲膶W,能為增上慧學安住因緣」,你這個戒學習好了,持戒清凈,然后你再修學定;修學定的只是定,這里沒有慧,但是它能為慧作安住因緣,能幫助慧成就,所以說「能為增上慧學安住因緣」!甘敲谝话沧《N差別」,這就是最初位,最初的時候安住二種差別,就是增上心、增上慧二種安住因緣。

  「于中間位修習增上慧及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無漏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二種安住因緣,是名第二安住二種差別」,在中間位的時候,就是你的靜慮奢摩他成功了,奢摩他成功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了定共戒了,也有毗缽舍那的慧,中間位修習增上慧及靜慮律儀所攝的增上戒。這就不是以前散亂心的持戒,不同了!改転闊o漏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二種安住因緣,是名第二安住二種差別」。

  當然這個增上心學里邊也有一點差別,譬如說你先得到欲界定,欲界定就是未到地定的安住因緣。那么你在欲界定里面繼續(xù)修這個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修成功了,那么它又是色界的四靜慮的安住因緣,這也有這個差別。這個戒呢,先是律儀戒,而后得到定共戒,定共戒再進一步就是道共戒,道共戒就是圣人了,它也有這個差別。那么這個智慧呢,你最初沒得定的時候是散亂分別慧,得了定的時候,這個慧就是不散亂了,但是還是有漏的智慧;得了圣道以后,那是無漏的智慧了,也是有差別的。

  「由是頌言二安住二種」,這一句話解釋完了。

  「證無漏已,于中慧學,名為最上」,「證無漏已」,就是得了初果以上了,得了無生法忍以后了!赣谥谢蹖W」,是最為殊勝的!敢来嘶蹖W修習一切」,依此慧學修習一切法門。不管是你自己用功,你修學戒,戒也是無漏的,是道共戒;修學定,定也是無漏的;修學一切的功德都是無漏的了。「能為涅槃安住因緣」,那就能得到圣道,得涅槃了!赣墒琼炑砸荒苋つ鶚!

  「當知此中于最初位修習唯別,于中間位總別修習」,這底下解釋這句話:「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這個「純雜」怎么講法呢?這個「雜」就是總,「純」就是別。這地方說:「當知此中于最初位修習唯別」,就是一樣一樣的修習,你修學戒,只是學戒,那個定慧都沒有;你修學定的時候,定里還沒有慧;但是學定的時候一定是有戒,這里面還有這個問題。「于中間位總別修習」,在中間位的時候,有的時候也還是一樣一樣修習。如果你不入定的時候,你持戒清凈,那就是屬于戒,而沒有定;你若入定的時候,你沒修毗缽舍那,那里面沒有慧,但是有戒、有定。若是修毗缽舍那的時候,得了禪定以后,在禪定里邊修無漏的觀慧的時候,此中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在中間位的時候,修這個戒定慧,有總、有別的不同。「于最上位修習唯總」,在最上位,也就是得了圣道以后,你要修行的時候,那一念心里邊也有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都具足的,這有這個差別!敢朗橇x說隨其所應。由是頌言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純」,純修習戒,純修習定,純修習慧,就是別修;「雜」就是合在一起,就是總修了。「別修三學名純,總修三學名雜應知」,你有增上慧的時候,這個圣人的無漏的證慧出現(xiàn)的時候,這里邊有戒、有定的,一定是總修的。這是這一個頌解釋完了;「別總修習」,這個解釋完了。

  巳六、成滿先因(分三科) 午一、增上戒學

  最先離惡作,最后樂成滿;諸學是為初,于此學聰睿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為后轉(zhuǎn)因。

  「最先離惡作,最后樂成滿;諸學是為初,于此學聰睿者」,這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這是第六科「成滿先因」。分三科,第一科是「增上戒學」。這是舉這個頌:「最先離惡作,最后樂成滿;諸學是為初,于此學聰睿者」,這是引這個頌。這底下標其大意。「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為后轉(zhuǎn)因」,這個頌的意思,是表示由增上戒學,由于我們受持清凈戒法,以無悔等的功德,漸次地修習,為后來的功德展轉(zhuǎn)生起的因緣。

  《披尋記》六○四頁:

  最先離惡作最后樂成滿等者:此中最初由無悔故,名離惡作。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即此受樂為最后邊,名樂成滿。此于三學為初方便,于此修學生引發(fā)慧,故名聰睿。

  「最先離惡作最后樂成滿等者:此中最初由無悔故,名離惡作」,你如果犯戒了,心里就會后悔,有悔恨,不高興我所作的事情。這個「惡」就是厭惡;「作」,自己作了惡事了;不高興自己作這種惡事,所以叫做「惡作」。但是你若持戒,就沒有悔,就不悔恨,不悔恨也就「名離惡作」,就遠離了惡作這件事,這么意思。

  「無悔故生悅」,前面說「以無悔等」,那個「等」字,這底下就說出來「等」什么呢?「無悔故生悅」,你沒有悔恨,你心里面就喜悅;我心里自己檢查自己的身口意都是清凈的,沒有染污,沒有過失,心里面就喜悅!干鷲偣市南病梗阈睦锩嬗邢矏,有悅心里面就喜樂。喜樂什么呢?我這樣子我可以為圣道的基礎,我沒有惡,我就生悅,有這樣基礎,將來能生善,所以心里面就會有喜!感南补噬戆病,心里面有喜的時候,你心里面有喜樂的時候,你這四大就調(diào)和,這個心理影響到生理,身體就安和。「身安故受樂」,就受快樂,就受到快樂;這就是為禪定作因緣了,為輕安樂作因緣。「即此受樂為最后邊」,你能夠持戒清凈,最后能得到樂。「名樂成滿」,最后樂成滿!复擞谌龑W為初方便」,這在三學里面,這是最初方便,就是戒。「于此修學生引發(fā)慧,故名聰睿」,你對戒上這樣努力的學習,能引發(fā)出來一種智慧,所以叫做「聰睿」。這個持戒清凈了,心里面會有一種智慧,那叫做「學聰!。當然,持戒清凈這是智慧的行為。

  午二、增上心學

  由此智修凈,凈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于此學聰壑者: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最勝善根,漸次生故,為最上學因。

  「由此智修凈,凈生樂成滿」,這是第二科「增上心學」!赣纱酥切迌簦瑑羯鷺烦蓾M,諸學是為中,于此學聰睿者」,這是引這個頌。底下:「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這個頌是顯示,你前面的增上戒學,最后樂成滿之后,你繼續(xù)努力地向前進修,成就了增上心,得了定了。得了定的時候,在禪定里邊就有毗缽舍那成就了,叫修所成慧!缸顒偕聘,漸次生故」,就是前面戒成滿的時候,最后樂成滿;樂成滿,增上心學、修所成慧也成滿,就是展轉(zhuǎn)的次第!缸顒偕聘,漸次生故」,這個修所成慧到后來就是無漏的智慧成就了,所以這個是漸次地引發(fā)出來殊勝的善根!笧樽钌蠈W因」,這個增上心是最殊勝的無漏的智慧的因緣,所以叫作「由此智修凈,凈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于此學聰!,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六○五頁:

  由此智修凈,凈生樂成滿等者:謂由心得正定,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八卷二頁)此中道理應準彼釋,復次當知如實知見,即以修所成慧為其體性,此于五善根中,最為殊勝,是故名為最勝善根。

  「由此智修凈,凈生樂成滿等者:謂由心得正定,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心得正定之后,在定里面修毗缽舍那,就能如實知、如實見!溉鐚嵵,故能起厭」,你真實有智慧了,你就會有厭離世間的這些惑業(yè)苦的事情!竻捁孰x染」,厭故就離染,離欲界的欲,也能離色界、無色界禪定里面的欲,叫「離染」。「便得解脫」,就是解脫了三界的見煩惱、三界的愛煩惱,「便得解脫」!傅媒饷摴剩C無所作究竟涅槃」,就成就了無為的涅槃境界!溉纭绰暵劦亍嫡f。(陵本二十八卷二頁)此中道理應準彼釋。復次當知如實知見,即以修所成慧為其體性」,這個如實知、如實見,就是修所成慧為其體性,為如實知見的體性。「此于五善根中」,就是信進念定慧,「最為殊勝,是故名為最勝善根」,這是這樣意思。

  午三、增上慧學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于此學聰睿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為最勝涅槃果因。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于此學聰睿者」,這是第三科「增上學慧」。「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為最勝涅槃果因」,這和前面意思……說過了。

  《披尋記》六○五頁: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等者:于有余依涅槃位中,諸種子滅,諸煩惱盡,名心解脫。若入無余般涅槃界,若異不異,死后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是名永滅戲論。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等者:于有余依涅槃位中,諸種子滅」,「有余依涅槃」,這個「諸種子滅」,這個見煩惱的種子、愛煩惱的種子都滅了!钢T煩惱盡,名心解脫」,這個心解脫是這樣意思!溉羧霟o余般涅槃界,若異不異,死后當有或當無等」,若入了無余般涅槃的時候,就是真如的境界了。這個真如的境界和一切有為法,是「若異不異」,或者「死后當有或當無等」,這都是「戲論」,這一切的戲論「不能說過」,不能表達無余涅槃的境界的,「是名永滅戲論」。

  巳七、學行離合(分二科) 午一、非共(分二科) 未一、增上戒學(分二科)

  申一、舉頌

  若行趣不凈,亦趣于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者:

  這是第七科「學行離合」,有離、有合的不同,就是戒定慧互相離,戒是戒,不和定慧相合,也有相合的。午一「非共」,分二科,第一科是「增上戒學」。又分二科,第一科「舉頌」!溉粜腥げ粌簦嗳び谏迫,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者」,這是「舉頌」。第二科「釋義」。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為惡趣因;若能成立,為善趣因。此是不共,離后二學,亦能成故。

  「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為惡趣因」,若是這個佛教徒他破了戒的時候,那將來就到惡趣的世界去受苦了,這是惡趣的因緣!溉粜腥げ粌簟,那就是持戒不清凈,破了戒,到三惡道,「為惡趣因」。「若能成立,為善趣因」,若是你能成立清凈的戒法,那你就能生到人天的善趣。「此是不共」,這個戒也可以說是不共。怎么叫做「不共」呢?「離后二學,亦能成故」,這個人他不修學增上心,也不修學增上慧,只是持戒,這個戒也可以成立的,這個戒能成立的。你單獨學習戒,持戒清凈,也是能成就的,所以叫做「不共」。就是不和增上心、增上慧合作,我單獨只是持戒,其他的我不學習,這件事也能成就。

  未二、增上心學(分二科) 申一、舉頌

  若行趣清凈,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者:

  「若行趣清凈」,這底下第二科「增上心學」,先舉頌:「若行趣清凈,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者」,這是「舉頌」。底下「釋義」。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凈故,名趣清凈;未能盡離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隨眠故,不得名為于諸趣中究竟清凈。此離最上亦能成辨,故名不共,非離最初。

  「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凈故,名趣清凈」,「此頌顯示中間學」,就是增上心是在增上戒、增上慧的中間,你學習這個定,你學習修行這個定,成功了的話,「離欲界欲」,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的欲是放棄了,那么「得清凈」,心里面很清凈,沒有……,欲是染污,沒有欲嘛,心清凈故!该で鍍簟梗@叫做趣清凈;就是趣向,向于清凈那一方面去了,就是得了禪定了。

  「未能盡離上界欲故」,得到禪定之后,你離開了、棄舍了欲界的欲的染污,所以可以名之為「清凈」。但是你還沒有能夠全部的棄舍色界、無色界的欲,你還有染污。色界、無色界是上界,你對于禪定你還有欲,這個欲你還沒有能夠滅除,這是一個過失!敢辔从腊斡S眠故」,這欲界的欲,你是不現(xiàn)行而已,那欲界欲的種子你還在,還在你心里面隱藏著,你沒能夠永久的滅除去欲界欲的種子。故「不得名為于諸趣中究竟清凈」,所以你若成就了增上心,雖然也很了不起,但是不是在諸趣中最究竟、最清凈的,還不是最好的東西。

  「此離最上亦能成辦,故名不共」,說是這個增上心,他能夠離開欲界的欲,也是很殊勝了,但是他沒有成就最上,「此離最上」,他沒有具足;這個「離」就是不具足,不具足這個最殊勝的毗缽舍那的無漏的智慧。「亦能成辦」,這個增上心也能成辦。你沒有那個無漏的智慧,這個禪定還是能成功的,故名叫「不共」。但是這里面有增上戒,它和增上戒一定是共有的、和合的!阜请x最初」,所以不離最初,它還是不離開最初的增上戒,增上戒還是有;它是離開了那個殊勝的增上慧,但是戒還是有。這是中間的這個頌。這個「增上心學」這一科解釋完了。

  午二、必共(分二科) 未一、舉頌

  若行趣清凈,于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者: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說「不共」,這底下第二科說「必共」,決定是共有的。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第二科是「釋義」。

  未二、釋義

  此頌顯示最上學行,三界諸欲皆遠離故,亦能永拔諸隨眠故,于諸趣中最為究竟。不離前二能獨成辦,故名必共。

  「此頌顯示最上學行,三界諸欲皆遠離故」,此一頌是表示最殊勝的增上慧學,你修行這一個法門的時候,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諸欲完全的棄舍了,沒有了。「亦能永拔諸隨眠故」,也能夠永拔欲界欲、色界、無色界欲的種子,把它滅除了,滅除了就是永久的滅除了。「于諸趣中最為究竟」,善趣、惡趣、上趣,這一趣是最殊勝、最圓滿的!覆浑x前二能獨成辦」,這個增上慧學,它不可以單獨的成辨,不可以離開前面增上戒、增上心單獨成功;一定要有增上戒,也要有增上心,才能夠成就增上慧的,「故名必共」。所以,戒定慧還有這樣的共、不共的差別。

  巳八、智愚果相(分二科) 午一、初半頌(分二科) 未一、舉頌

  若有學無學,當知并聰睿者:

  這底下第八科「智愚果相」,有智果、有愚果。分兩科,第一科是「初半頌」,未一「舉頌」。「若有學無學,當知并聰睿者」。

  未二、釋義

  此初半頌,顯示于三學中,聰睿者相。有正學故,無邪學故。

  「此初半頌,顯示于三學中,聰睿者相」,若有學習這個戒、定、慧,乃至到學習到圓滿,這些事情!府斨⒙旑!梗@些都是有智慧的人!复顺醢腠,顯示于三學中,聰睿者」的「相貌」。怎么叫做「聰!梗俊赣姓龑W故,無邪學故」,你學習佛所說的戒、定、慧,那你就是正學,沒有邪學。你有愛、有見,有見煩惱、有愛煩惱,不管你外相表示什么,你內(nèi)心里面有見煩惱、有愛煩惱,那就都叫做「邪學」。你能破除去見煩惱、破除去愛煩惱,那你叫做「正學」。這是前半頌,底下后半頌,是「舉頌」。

  午二、后半頌(分二科) 未一、舉頌

  若有學無學,當知并愚夫者:

  這是「舉頌」。第二「釋義」。

  未二、釋義

  此后半頌,顯示于三學中,愚夫之相。有邪學故,無正學故。

  這個「愚夫之相」,就是你內(nèi)心里面的思想,不管你用什么名字來表達,只要是都在增長邪知邪見,增長愛煩惱,增長欲煩惱,增長執(zhí)著,那都是愚夫之相!赣行皩W故,無正學故」,是這樣意思。這個梵天王問:「云何學、無學?」現(xiàn)在這里作這么一個解釋。

  巳九、成滿漸次(分二科) 午一、舉頌

  若棄舍攝受,亦斷除粗重,及現(xiàn)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者:

  這是第九科「成滿漸次」,分兩科,第一科「舉頌」!溉魲壣釘z受,亦斷除粗重,及現(xiàn)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者」,這是舉頌。底下第二科「釋義」。

  午二、釋義

  此頌顯示,若能棄舍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諸粗重故;若能現(xiàn)見四圣諦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學成滿。

  「此頌顯示,若能棄舍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諸粗重故」,這是第二科。這個「棄舍攝受」,這句話怎么講呢?「若能棄舍家親屬等所攝受故」,棄舍這個家,把這個家棄舍了。棄舍家,什么呢?就是棄舍了親屬。棄舍了親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棄舍了愛。這個「攝受」就是愛的意思;棄舍了愛,這叫做「棄舍攝受」。

  「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說是我棄舍了愛,我出家了;出家了,你還沒得禪定,有三摩地的障。這個你出家以后,你持戒不清凈,也是三摩地障;飲食不知節(jié)量,吃得很多,也是三摩地障;你不守護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不守護你的心,那也是三摩地障;自己行住坐臥,一切時中作一切事的時候,自己不能正知而住,那也是三摩地障;老是散散亂亂、隨隨便便的,那都是三摩地障,都是「諸粗重故」,都是粗重!溉裟軘喑Φ卣现T粗重故」,這是第二句「亦斷除粗重」故。

  「若能現(xiàn)見四圣諦相所知理故」,若能現(xiàn)見四諦,「及現(xiàn)見所知」這句話怎么講呢?「若能現(xiàn)見四圣諦相」,能看出這執(zhí)著是苦。∑鋵嵵朗强噙@句話,蚊子來咬你會痛,這誰不知道呢?這個痛的苦,誰不知道呢?誰都知道。就是一般的如意的境界,一般的色聲香味觸令你如意的境界,這是苦,你不知道,你不容易知道。進一步呢,這阿賴耶識是苦,是大苦聚,你不知道,你不容易知道。所以這個事:「若能現(xiàn)見四圣諦相」,能見苦諦,這是圣人才知道的。這個五取蘊苦,是不容易知道是苦的。說能知道是集,「哎呀!我現(xiàn)在煩惱動了,是不對的」,你能知道自己煩惱動是不對,都不容易;知道苦,知道集,知道是滅,知道圣道,更不容易了。所以「若能現(xiàn)見四圣諦相所知理故」,那就是這句話:「現(xiàn)見所知」!溉缙浯蔚,三學成滿」,如這個次第,你的戒、定、慧三學就滿了,就成功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