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從《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第三境: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慧能大師沒有在第二重境界過多停留,而是很快就進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聽聞五祖大師為其講授《金剛經》而大徹大悟后感嘆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告訴慧能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習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凈無染,不生不滅,本來具足的自性。這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種任運的境界,所謂“任運”即隨順諸法自然而運作,不假人力造作之義。這種任運的境界是以菩提心做基礎的。
不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輪回生死;所謂不住涅盤,就是要有慈悲之心,常住娑婆,救度眾生。這是悲智雙運的中道實相境界!秾毞e經》云:“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
一般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黃檗禪師開田種菜,石霜禪師磨麥、篩米,臨濟禪師栽松、鋤地,雪峰禪師砍柴、擔水,這些都是禪,禪離不開生活。一旦進入了第三重境界,那么就時時處在定中,不修亦修。
就像慧能大師告訴惠明的那樣:“不思善,不思惡,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許有人又會問了:佛法不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慧能大師怎么會讓我們不思善惡呢?
舉個例子來說,月亮被烏云遮住了半邊,黑暗的半邊不是月亮,明亮的半邊同樣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來面目。無遮無礙一輪孤懸,任其風云往來,才是月亮的本來面目。
其實進入第三重境界后不是讓我們沒有是非觀,而是洞察了事物本質后仍然順著法度規(guī)律去行持。六祖大師在《無相頌》中說到:“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要體現恩的準則,就要孝順父母。要體現義的準則,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別。不過這些說起來簡單,真正落到實處卻很困難。
給大家講個故事,過去有個人非常孝順他的老父親,也信佛很多年。他老父親去世后他就請高僧來為父親念經。他問大師做這場法會需要多少銀子?大師說需要十兩銀子。
這個人就說您能不能給我打八折?大師慈悲,說:“那好吧。”大師念完經,回向道:“佛祖保佑,愿老人家往生東方極樂世界。”結果孝子一聽不干了,人死之后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為什么要往生東方極樂世界啊?是不是念錯了?
大師借機點化他,說:“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兩銀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東方了。”孝子說那不行,我這么孝順,怎么能因二兩銀子讓他老人家去錯了方向?于是補了二兩銀子,大師繼續(xù)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下念對了。孝子剛要高興,只見他老父親一骨碌從棺材里坐起來了,指著孝子破口大罵:“你這個不孝的東西,為了省二兩銀子,害得你老子我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
這是個笑話,故事中的高僧不是計較二兩銀子,而是借機點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掛著孝順,掛著修行,真正遇到問題了卻做不到。通過這個小故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佛法真正實踐起來很難。
我們這個世界充滿著煩惱、憂郁、壓力、苦悶,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煩惱之中,讓我們覺悟的菩提之花綻放。我們要養(yǎng)成菩提智慧,終究是離不開自己內心的。惠能大師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我們的菩提自性本來具足一切般若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許多塵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輝。通過不斷的修行,哪天塵垢除盡,心體無滯,自然就能體悟桶底脫落、撞破虛空、來去自由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了。如果人人都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那么我們整個世界就會處于一片清靜與和諧之中了。
結語:
以上就是《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其實第一重境界也可以看做是身心迷茫的凡夫境界;第二重境界是通過修證,具備了一定的智慧,悟透本來的賢者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具備勝義菩提心,悲智雙運不舍世俗的圣者境界。
夏天,秋天,靜靜交接;過去、未來,輕輕重迭。時光,就這樣,在兜兜轉轉間一去不返。不知不覺中,諸位就跟末學一起體驗了《六祖壇經》中的人生三境。合上卷本,我們仿佛仍能夠感受到慧能大師的那種睿智灑脫。
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如果我們能夠識破自心,則如同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瀾,月亮都一樣明澈。除卻烏云,則自然清凈無為,和諧無礙。
最后,末學用《壇經·咐囑品》中慧能大師的一個偈子供養(yǎng)大家作為今天的結束:“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 上一篇:《六祖壇經》二十四精論
- 下一篇: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