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百家集注大成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經(jīng)之所言也。我者。乃編集經(jīng)者自謂。是阿難也。如是我聞?wù)。如此?jīng)之所言。乃我親聞之于佛也。弟子嘗問佛云。他時編集經(jīng)教。當(dāng)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
【李文會曰】如是我聞?wù)。如來臨涅槃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后一切經(jīng)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是故傅大士云。如來涅槃日。娑羅雙樹間。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優(yōu)波初請問。經(jīng)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萬代古今傳。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
【川禪師云】如是。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且道變向什么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燒你口。如如。明鏡當(dāng)臺萬象居。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fēng)不到時。應(yīng)現(xiàn)無瑕照天地。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云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著分明成兩個。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fēng)和。聞?wù)。聽聞也。?jīng)云。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舍。名為真聞。又云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云風(fēng)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yīng)道交之時也。
【川禪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三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xué)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fēng)明月鎮(zhèn)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疏鈔云。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眾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語。唐言覺也。內(nèi)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yīng)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禪師云】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shù)。攝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成魔。只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會曰】在者。所在之處也。
【川禪師云】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后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蓱z車馬客。門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衛(wèi)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樹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樹
【疏鈔云】經(jīng)云。舍衛(wèi)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施孤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家。為男求婚。見其家備設(shè)香花。云來旦請佛說法。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卜勝地。惟有祗陀太子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dāng)賣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cè)布八十頃園并滿。是以太子更不復(fù)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祗樹給孤獨園。
【李文會曰】舍衛(wèi)國者。說經(jīng)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榮】引智度論三卷云。如來臨入涅(奴結(jié)切)槃時。告阿(入聲)難言。十二部經(jīng)。汝當(dāng)流通。復(fù)告優(yōu)波離言。一切律戒。汝當(dāng)受持。阿難聞佛付囑。心沒憂海。時優(yōu)波離尊者語阿難言。汝是守護佛法藏者。當(dāng)問佛未來要事。于是優(yōu)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第一問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置何言。答曰。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置如是。第二問以何為師。答曰。以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云戒。第三問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者。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法性空。四觀心無我。第四問惡性車匿。如何共住。答曰。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擯。(梵語。梵檀者。猶中國言默擯。默擯者。正如黃魯直云。萬言萬當(dāng)。不如一默。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擯者敬而遠之之意。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如來于是付囑言訖。在俱尸羅大城。娑羅雙樹間。示般涅槃。阿難聞佛入涅槃。悶絕憂惱。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此云乞士。謂上乞法于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為世人種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乃菩薩阿羅漢之類也。俱。謂同處也。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同處于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禪師云】獨掌不浪鳴。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種光。圣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彼時也。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僧若訥】引毗羅三昧經(jīng)云。早起諸天。日中諸佛。日西異類。日暮鬼神。今言食時。正當(dāng)午前。將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佛現(xiàn)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dāng)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jīng)云】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疏鈔云。著衣持缽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條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僧若訥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輪王子。而自持缽乞食。為欲教化眾生舍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訥曰】不越貧從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故曰還至本處。飯食已畢。收衣缽。洗足者。謂收起袈裟與缽盂。然后洗足。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凈身業(yè)也。
敷座而坐。
【顏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yīng)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疏鈔云。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者。受者。并財?shù)让喴病J┱。反觀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云三輪體空。)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禪師曰】惺惺著。頌曰。飯食訖子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向下文長知不知?纯雌降夭。
善現(xiàn)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
【李文會曰】時者。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長老。謂在大眾中。乃年長而老者也。
【僧若訥曰】梵語須菩提。此翻善吉善現(xiàn)?丈鹫摺3跎鷷r。其家一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顯前相。
【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出生萬法。故名空生尊者?招隨緣應(yīng)現(xiàn)。利人利物。亦名善現(xiàn)。萬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隨德應(yīng)現(xiàn)。強名五種。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會曰】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右膝著地者。先凈三業(yè)。摧伏身心。整儀贊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僧若訥曰】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興敬禮儀。故偏袒。兩土風(fēng)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師。示執(zhí)捉之儀。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問般若經(jīng)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將請以無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謂啟白。希。少也。世尊。佛號也。先嘆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王日休曰】如來者。佛號也。佛所以謂之如來者。以真性謂之真如然則如者。真性之謂也。真性所以謂之如者。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蹌t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xiàn)為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是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隨所而來現(xiàn)。故謂之如來。真如本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蓋謂應(yīng)現(xiàn)于此而謂之來也。若人至誠禱告則有感應(yīng)。若欲為一切眾生設(shè)化則現(xiàn)色身。皆其來者也。此佛所以謂之如來。然則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體也。言來者。乃真性之應(yīng)用也。是則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此經(jīng)所以常言如來也。梵語菩薩。本云菩提薩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于稱呼。故云菩薩。梵語菩提。此云覺。梵語薩埵。此云有情。有情則眾生也。一切眾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薩在有情之中乃覺悟者。故謂之覺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則妄想也。菩薩未能絕盡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則情想絕矣。故佛獨謂之覺。而不謂之有情。佛言一切諸佛解脫諸想盡無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薩。皆有二種愚癡。豈非所謂愚癡者。亦情想之類乎。此菩薩所以謂之有情。而不得獨謂之覺也。
【陳雄曰】菩薩受如來教法者也。諸菩薩指大眾言之也。大眾聽如來說法。固當(dāng)信受奉行。儻如來不起慈悲心。衛(wèi)護眷念。俾信受是法。則惡魔或得以惱亂。不付委囑托。俾奉行是法。則勝法有時而斷絕。故須菩提于大眾聽法之初。未遑它恤。惟愿如來起慈悲心。為之護念付囑也。
【李文會曰】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非來非去。非坐非臥。心常空寂。湛然清凈也。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眾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蟲蟻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善付囑者。念念精進。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覺。勿令接續(xù)也。
【川禪師曰】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恁么贊嘆。具眼勝流。試著眼看。頌曰。隔墻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獨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東西。鉆龜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會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zhuǎn)也。發(fā)心之義。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耨多羅者。上也。三界無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羅。此云上。梵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梵語菩提。此云覺。然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語佛。此云覺。故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故云正覺。得此性者。所以為佛。所以超脫三界。不復(fù)輪回。
【僧若訥曰】菩薩初修行。皆發(fā)此廣大心也。
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yīng)。當(dāng)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須菩提于此問佛云。為善之男子或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發(fā)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應(yīng)住。謂當(dāng)住于何處也。云何降伏其心。謂當(dāng)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訥曰】須菩提正發(fā)此二問。一問眾生發(fā)無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諦理。二問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攝散亂。一經(jīng)所說。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dāng)依何法。即得調(diào)伏。
【川禪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飛塞北。無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是佛贊嘆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諦聽者。諦者名了。汝當(dāng)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諦。審也。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yīng)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凈。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我貴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圣人之心靜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凈。是佛國凈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黃檗禪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厭。若欲無境。當(dāng)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滅。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紛擾。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qū)區(qū)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應(yīng)諾之辭。然者。協(xié)望之謂。愿樂欲聞?wù)。欣樂欲聞其法也?/p>
【陳雄曰】唯者。諾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顏丙曰】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應(yīng)者。當(dāng)也。住者。乃常住不滅也。須菩提問。有向善男女發(fā)菩提心者。應(yīng)當(dāng)如何得常住不滅。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稱善哉善哉。乃贊嘆之辭。發(fā)菩提心者。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這是也。唯然者。乃須菩提領(lǐng)諾之辭。與曾子曰。唯無異。樂者。愛也。愿愛欲聞?wù)f法也。
【智者禪師頌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洹。(此云寂滅。一覽集入滅品云。能事既畢入泥洹。舍利以留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為難。二儀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亙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所謂包括二儀者。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寬。(法華經(jīng)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樂。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諦聽。六賊免遮攔。
【川禪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頌曰。七手八腳。神頭鬼面。拳打不開。刀割不斷。閻浮跳躑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會曰】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六祖曰】一切者?倶(biāo)也。次下別列九類。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謂之眾生。上自諸天。下至蠢動。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眾生也。眾生雖無數(shù)無窮。不過九種。下文所言是。
【李文會曰】眾生者。謂于一切善惡凡圣等見有取舍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覺華有種無人種。心火無煙日日燒。謂諸愚迷之人。被諸煩惱。則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實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煩惱為苦。是則智慧不如愚癡也。不亦謬乎。固當(dāng)勿存于心。茍或不然。學(xué)道何用。于己何益。須令智慧力勝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xí)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yè)。習(xí)故常流轉(zhuǎn)。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平聲)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nèi)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nèi)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yǎng)。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谡f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xué)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貓鼠是也。若濕生者。如魚鱉黿鼉。以至水中極細蟲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果實等所生之蟲是也。上四種謂欲界眾生。若有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禪天至四禪天諸天人。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欲也。此之謂色界。若無色界者。謂無色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禪天之上。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若有想者。此謂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謂之無色界。不復(fù)有色身故也。若無想者。此謂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無想。此天于三界諸天為極高。其壽為極長。不止于八萬劫而已。
【李文會曰】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才起惡念。即墮三涂。謂貪嗔癡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經(jīng)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隨業(yè)受報。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欻起煩惱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毓鈨(nèi)燭。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回光內(nèi)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yīng)機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謂凡夫執(zhí)有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者。執(zhí)著空相。不修;。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谡f佛行。心不依行。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xí)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經(jīng)云】 有無俱遣。語默雙忘。有取舍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臨濟禪師曰】入凡入圣。入染入凈。處處現(xiàn)諸國土。盡是諸法空相。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無想者。謂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李文會曰】我者。佛自謂也。皆者?傄病A钫。俾也。入者。悟入也。無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華經(jīng)云】佛當(dāng)為除斷。令盡無有余涅槃?wù)。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眾生迷于涅槃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也。滅者。除滅。度者;纫病
【六祖曰】如來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余者。無余。習(xí)氣煩惱也。涅槃?wù)摺A滿清凈義。令滅盡一切習(xí)氣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凈無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shù)?偯娚H鐏泶蟊栈。皆令得入無余涅槃。
【證道歌曰】達者。同游涅槃路。注云。涅槃?wù)。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無生路也。
【沖應(yīng)真人周史卿】對吃不拓和尚指香煙云。要觀學(xué)人有余涅槃。爐中灰即是。要觀學(xué)人無余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
【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云無為。楞伽經(jīng)云。涅槃乃清凈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然則涅槃?wù)吣顺撦喕。出離生死之地。誠為大勝妙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為死。大非也。此無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余。故名無余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九類眾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眾生。皆自業(yè)緣中現(xiàn)。故為人之業(yè)緣。則生而為人。修天上之業(yè)緣。則生于天上。作畜生之業(yè)緣。則生為畜生。造地獄之因緣。則生于地獄。如上文九類眾生。無非自業(yè)緣而生者。是本無此眾生也。故菩薩發(fā)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實無一眾生被涅槃?wù)。以本無眾生故也。
【僧若訥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見可度。即是生滅。良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眾生不能自悟。佛實開悟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令自心中愚癡邪見煩惱眾生。舉皆滅度矣。滅度如是其多。且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蓋歸之眾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壇經(jīng)云。自性自度。名為真度。凈名經(jīng)云。一切眾生。本性常滅。不復(fù)更滅。文殊菩薩問世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凈。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性耳。華嚴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會曰】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shù)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舍。無邊煩惱轉(zhuǎn)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
【寶積經(jīng)云】智者于苦樂。不動如虛空。
【逍遙翁曰】善能觀察煩惱性空。既過即止。勿使留礙也。又云煩惱性空。勿為掛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shè)使情動。如響應(yīng)聲。即應(yīng)即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涂苦。愿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yè)。法執(zhí)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僧若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xù)不斷。于中執(zhí)我。此見乃計內(nèi)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稱為人。于此諸境。一一計著。分別優(yōu)劣。有彼有此。此見從外而立。故云人相。如眾生相者。因前識心。最初投托父母。續(xù)有色受想行四陰。計其和合。名眾生相。如壽者相者。計我一期。命根不斷。故云壽者相。
【陳雄曰】貪嗔癡愛。為四惡業(yè)。貪則為己私計。是有我相。嗔則分別爾汝。是有人相。癡則頑傲不遜。是眾生相。愛則希覬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度眾生為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jīng)云。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fā)菩提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yīng)有四種相哉。設(shè)若有一于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之見。非菩薩也。菩薩與眾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眾生。有是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論之辭也。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說。故為之辨論。而有及于四種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顏丙曰】一切眾生者。涅槃經(jīng)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摩訶者大也。佛告須菩提。及大覺性之人。若卵胎濕化。乃蠢動含靈也。有形色。無形色。有情想。無情想。乃至不屬有無二境眾生。體雖不同。性各無二。此十類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涅槃?wù)摺2簧^涅。不死謂槃。經(jīng)云。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滅度者。滅盡一切煩惱。度脫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無余涅槃。無余者。羅漢雖證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經(jīng)中謂之有余涅槃。唯無身智余剩者。方謂無余涅槃。又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既悟本性空寂。更滅度個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即非菩薩覺性也。
【傅大士頌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yīng)機酬。(善逝即世尊號)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quán)勢財寶藝學(xué)。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者。謂有茍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善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zhí)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
【臨濟禪師曰】五蘊身田。內(nèi)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于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所以輪回三界。受種種苦。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個甚么。一一山河無隔礙。重重樓閣應(yīng)時開。
【川禪師曰】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祗因差一念,F(xiàn)出萬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fù)次。須菩提。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此乃敘經(jīng)者自謂。
【顏丙曰】復(fù)次。乃再說也。
【李文會曰】復(fù)次者。連前起后之辭。
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
【疏鈔云】言應(yīng)無所住者。應(yīng)者當(dāng)也。無所住者。心不執(zhí)著。
【李文會曰】菩薩于法者?倶(biāo)一切空有之法也。應(yīng)無所住者。一切諸法。應(yīng)當(dāng)無所住著也。
【法華經(jīng)云】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逆生執(zhí)著住于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
【逍遙翁曰】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唯豎起一指頭。
【佛鑒禪師頌曰】不用將心向外求。個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摩西來意。祗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舍。能知凡圣一等?丈话。善惡一體。
【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云中。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舍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內(nèi)破一切執(zhí)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皆應(yīng)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它為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住無所住。清凈行施。不愛已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jīng)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yè)。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業(yè)。二者相去絕遠。如霄壤也。
【法華經(jīng)云】若于后世讀誦是經(jīng)典者。是人不復(fù)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愿不虛。
【張無盡云】夫?qū)W道者。不可以溫飽為志。本求無上菩提。出世間法。若以事不如意為怨。而圖衣飯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謂形色。聲。謂音樂。香。謂鼻之所聞。味。謂食物之味。觸。謂男女之欲。法。謂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眾生不使著于六塵也。
【陳雄曰】摩訶般若經(jīng)云。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又懺法云。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yè)。此言住。亦識著之謂。凡夫六根不凈。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塵。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眾生。如水行地中。無有掛礙。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華嚴經(jīng)云。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為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正此之所謂行布施也。
【華嚴二十四卷云】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諸法。又天地八陽經(jīng)云。眼常見種種無盡色。耳常聞種種無盡聲。鼻常嗅種種無盡香。舌常了種種無盡味。身常覺種種無盡觸。意常思想分別種種無盡法。詳此二經(jīng)。既言種種諸聲。種種無盡聲。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质е杏谝魳芬。既言種種諸觸。種種無盡觸。則王氏所言。觸謂男女之欲者?质е畧(zhí)于男女之欲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云施。菩薩無色可舍。名為布施。如藥對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账幘闱病I浙^。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jīng)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舍。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一邊障礙。施心廣大。猶如虛空。所獲功德。亦復(fù)如是。故經(jīng)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欲覓無生理。背境向心觀。不住聲者。清凈無掛礙也。梵語尸羅。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謂聲從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舍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菩薩無聲可舍。色若是有。聲從是生。色既本空。聲從何起。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凈。又云。尸羅得清凈。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quán)依離垢地。當(dāng)證法王身。不住香者。謂見色清凈也。梵語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亦無辱。須是自性清凈。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眾像。盡入其中。無有掛礙。清凈含容。無有邊際。又云。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常能修此觀。逢難轉(zhuǎn)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毗離耶。此云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云受諸飲食。當(dāng)如服藥;蚝没蛉。不可生憎愛也。
【肇法師曰】會萬法歸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內(nèi)有回心起信。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徑山杲禪師曰】佛與眾生。本無異相。只因迷悟。遂有殊涂。
【黃檗禪師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饑瘡為患。隨順給養(yǎng)。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圖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也。三乘之人。雖不住飲食之味。尚猶貪著諸法之味。以貪著故。名為精進。菩薩之心。于諸法相。悉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圖覺經(jīng)云】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傅大士曰】進修名焰地。良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高下執(zhí)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余。不住觸者。謂心無取舍也。內(nèi)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舍。梵語禪那。此云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又云。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六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大陽禪師曰】大陽一禪。竟日如然。滔滔不間。觸目遇緣。若能如是。法法現(xiàn)前。
【傅大士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亡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金剛?cè)两?jīng)云】所見境界。非我本識。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傅大士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干城。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羅蜜有總頌云】三大僧祗劫。萬行俱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圣道流。二空方漸證。三昧任遨游。創(chuàng)居歡喜地。常樂遂亡憂。
【臨濟禪師曰】佛有六通者。謂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觸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達此六種。皆是空相。不能系縛。此乃無依道人。雖是五蘊穢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薩。
【黃檗禪師曰】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凈。
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應(yīng)如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故云無相布施。
【僧若訥曰】應(yīng)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塵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塵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報而已。
【李文會曰】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者。謂舍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空。皆是妄見。有何可舍。經(jīng)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逍遙翁曰】夫煩惱性。是佛境界。觀煩惱性空。是正修行。學(xué)人若止依此觀練精至。不須求別法也。又云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zhuǎn)。一任毀謗于我。我即不受。惡言謗黷。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執(zhí)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困。終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鈔云】何以故者。此證問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達三輪體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為之福也。三輪者。施者。受者。并財?shù)仁侨喴。施者。返觀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輪體空。
【陳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財施為凡。法施為圣。蓋凡夫布施。必以滿三千世界七寶。為求福之具。財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報自期。數(shù)盡未免輪回。菩薩布施。但一心清凈。利益一切。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雖不邀福。自然離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今。是所謂無限福德。實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憫末世眾生被六塵染。未可遽化。姑誘以福德無限之說。使之頓悟法施之會。維摩經(jīng)云。當(dāng)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顏丙曰】住者。著也。菩薩于佛法中。應(yīng)當(dāng)無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謂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情塵相對謂觸。貪著有為謂法。人性清凈。本無六根可得。六塵又向什么處安頓。所以佛云。應(yīng)當(dā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虛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蜜布施。頌曰。施門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鈔云。三檀者。資生檀。無畏檀。法檀。布施是資生檀。能資益生諸善法。故曰資生檀。持戒忍辱是無畏檀。因戒凈毀辱不動。心無怖畏。故曰無畏檀。法檀者。精進禪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種種法。故曰法檀。將此六行束為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子榮曰。二邊即有無。二邊不立。有無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見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見空中妙有。不著見于二邊。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背境向心觀。尸波羅蜜持戒頌曰。尸羅得清凈。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參辰。即參商二星。一出一沒。常相遠離。)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quán)依離垢地。當(dāng)證法王身。(圓覺經(jīng)注云。佛為萬法之王。)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華嚴經(jīng)云。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常能修此觀。(去聲)逢難轉(zhuǎn)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進修名焰地。良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zhí)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余。禪波羅蜜禪定頌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云。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干城。(華嚴四十二卷云。龍依宮住。而能興云。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dāng)知是乾闥婆城。子榮曰。干城者。即乾闥婆城。海上龍蜃化現(xiàn)余氣。人見樓閣。忽爾還無。此破眾生妄執(zhí)五蘊色身為實。)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禪師】萬行齊修頌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數(shù)名。阿者無也。僧祗者數(shù)也。乃無數(shù)劫。)萬行具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圣道流。二空方漸證。(人法二空)三昧任遨游。(三昧梵語。中國言正定。亦云正見)。創(chuàng)居歡喜地。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yīng)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裳宰≈T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云。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虛空。自然無礙。心住于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勿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川禪師曰。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樣錦。添花色轉(zhuǎn)鮮。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虛空不礙絲毫念。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伤剂坎。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伤剂坎。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yīng)如所教住者。謂諸學(xué)人。當(dāng)依佛教。行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圣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dāng)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jīng)住無所住同。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受如來教。非敢變異。但當(dāng)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為住處。楞嚴經(jīng)云。得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般若經(jīng)云。佛告文殊師利。當(dāng)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復(fù)問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此住之法詳矣。無非住無所住之意。三昧經(jīng)云。如來所說法。悉從于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顏丙曰】四維者。四隅也。如。東方東南方。西方西北方之類。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傊^十方。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不可思量。蓋大莫大于十方虛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云】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虛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dāng)如佛所指教處住。佛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又頌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平聲)凡夫情行(去聲)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川禪師曰】可知禮也。頌曰。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fēng)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寶積如來解曰】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托陰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貫切)此凡相各別。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也。佛呼須菩提而問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見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須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詳言之也。
【李文會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須菩提謂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fēng)。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遐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來謂色身佛也。須菩提又自問。何故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乃自答云。如來所說身相。非是真實。故云即非身相。謂無有真實身相也。
【李文會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無色。凡夫謂色身是有。執(zhí)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zhuǎn)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也。
【華嚴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
【云門大師云】我當(dāng)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覺之人。解粘去縛。遣疑破執(zhí)也。
【黃檗禪師云】夫?qū)W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謂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也。
【川禪師曰】且道只今行住坐臥是什么相。休瞌睡。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后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陳雄曰】須菩提欲人人見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說。色身是相。中無真實之體。故云皆是虛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體。寓乎其中。若見諸相非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見自性中有如來而如來。豈可外求。即吾性見矣。壇經(jīng)云。佛即是性。離性無別佛。
【顏丙曰】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執(zhí)虛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為子。終無是處。所以佛告須菩提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回光返照。得見身相。無形可得。即是見自性如來。
【李文會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又云。非獨佛身相即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身有相。故言虛妄。法身無相。故言非相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者。言身虛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見自性。
【法華經(jīng)云】一切諸相。皆悉空寂。又云;蛞娖兴_。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傅大士頌曰】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quán)且立虛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聲。(大藏一覽集示生品曰。菩薩以四月八日。因母晝寢。以示其夢。從右脅入。夫人夢覺。自知身重。菩薩住胎。十月滿足。四月八日。菩薩化從右脅而生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九龍空中。吐清凈水。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川禪師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處。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墮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陳雄】引華嚴經(jīng)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蓋實信者。實諦之階也。須菩提疑眾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而佛恐沮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說。
【僧若訥曰】持戒者。諸惡莫作。修福者。眾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種善根者也。
【李文會曰】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說無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后。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奧難尋。當(dāng)來末法后。惟慮法將沉?丈槲催_。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占。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慈受禪師云】念念?占。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諸佛行履處。六代祖師行履處。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川禪師曰】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三佛形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李文會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謂一劫一佛出世也。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楖止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也。
【法華經(jīng)云】隨宜方便事。無復(fù)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dāng)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眾緣成。日謝樹無影。燈來室乃明。
【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于諸佛所。一心供養(yǎng)。隨順教法于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yǎng)。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貧苦眾生散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惡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違其意。令彼發(fā)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于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蚰橄阋唬;驗橐话;蛞砸晃锕B(yǎng)。皆謂之種善根。
【僧若訥曰】顯其已多種善根者。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是名凈信心也。
【李文會曰】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謂凡夫于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圣等見。有取舍心。種種妄念。不能生凈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凈。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凈信也。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修因于此日。證果未來時。三大經(jīng)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無漏種。(阿毗達摩論云。漏者。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僧問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籬。僧曰。如何是無漏。平曰木杓。)方號不思識。
【李文會曰】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凈。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
【川禪師曰】種甘草甜。種黃連苦。作如是因。獲如是果。又曰。種瓜得瓜。種果得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須菩提。著衣吃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李文會曰】無復(fù)我人眾生壽者相者。謂不倚恃名位權(quán)勢。財寶藝學(xué)。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癡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茍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yīng)也。無法相者。經(jīng)云。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凈。諸法皆空。故無取舍一切善惡凡圣等見諸法相也。亦無非法相者。謂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nèi)明實相。外應(yīng)虛緣也。
【肇法師曰】無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無非法相者。明法非無。遣著無心也。
【僧若訥曰】法相者。有見也。非法相者。無見也。舍二邊之著。故云無也。
【圜悟禪師曰】伶俐漢。腳跟須點地。脊梁要硬似鐵。游人間世。幻視萬緣。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為階梯。及至作用。外應(yīng)虛緣。不落窠臼。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于塵勞中透脫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禪師曰】圓同太虛。無欠無余。頌曰。法相非法相。開拳復(fù)成掌。浮云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圜悟禪師曰】諸佛開示。祖師直指。唯心妙性。徑截承當(dāng)。不起一念。透頂透底。于見成際。不勞心力。任運逍遙。了無取舍。乃真蜜印也。
【逍遙翁曰】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說則難為說。
【黃檗禪師】謂裴丞相曰。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dāng)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zhuǎn)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不假修證。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是佛?v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
【慈受禪師曰】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溪。物物更無心外法。個中能有幾人知。
【消遙翁云】欲外安和。但內(nèi)寧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黃檗禪師曰】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回。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心卻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謂有取舍善惡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來同。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圓成沉識海。流轉(zhuǎn)若飄蓬。(圓成之理。墮在識海。流轉(zhuǎn)生死。有若飄蓬。)欲識無生理。心外斷行蹤。是不著諸法相也。
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
【李文會曰】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者。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zhí)。若取非法相。即有空執(zhí)。有執(zhí)則煩惱熾然。無執(zhí)則信心清凈。
【傅大士頌曰】有因名無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體。(有之與無。本無各別之體。)無有有無形。(有無之形。本來無有。)有無無自性。(有無之間。無此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之情。人自妄起。)有無如谷響。勿著有無聲。
【川禪師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頌曰。得樹攀枝未足奇。懸崖撒手丈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覓。留得空舡載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王日休曰】筏。謂編竹木成牌以渡人。乃過水之具。亦舡之類也。以是義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嘗謂汝等比丘。當(dāng)知我之說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時。不可無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也。既渡之后。則不須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須佛法也。如此則既悟之后。佛法尚當(dāng)舍去。則非佛法而為外道法者。尤當(dāng)舍去。故云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此言盡之矣。
【僧若訥曰】筏喻經(jīng)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況不善法。如欲濟川。先應(yīng)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顏丙曰】法相屬有。非法相屬無。乃兩頭見。直須截斷。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此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須假舡筏。既到彼岸。當(dāng)離其筏。不可執(zhí)著也。人未出生死愛河。須假佛法。方得度脫。法亦當(dāng)舍。所以趙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聞。佛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佛法。
【李文會曰】執(zhí)有說空。因何用筏。有執(zhí)既喪?照f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人法知無我。悟理詎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子榮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邊何安。)有無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見性之時。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識教以言說。分別法相。得見自性。不可更執(zhí)著也。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者。經(jīng)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dāng)凈其意如虛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乎。
【川禪師曰】水到渠成。頌曰。終日忙忙。那事無妨。不求解脫。不樂天堂。但能一念歸無念。高步毗盧頂上行。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僧若訥曰】空生領(lǐng)解佛旨。乃云第一義中。無有定實之法可得。亦無有定實之法可說。
【陳雄曰】楞伽經(jīng)論七種空有曰。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圣智大空。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亦無法可說。是以設(shè)為之問。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虺纸淙倘瓒弥;蚓M禪定而得之;蚓凵碁樗。或稱南無。皆已得之。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來憫眾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離說;驗橹厩髣俜ㄕ哒f;驗榍鬅o上慧者說;驗榍舐暵?wù)哒f。(傳心法要曰。自聲教而悟者為聲聞。)或為求辟支佛者說。(法華經(jīng)曰。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應(yīng)機而酹。隨即而答。寧有定法耶。佛盡變通之義。無執(zhí)無著。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說義乎。
【李文會曰】如來有所說法耶者。佛所問意。恐謂如來有所說也。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鈍。學(xué)性有淺深。隨機設(shè)教。對病用藥。
【法華經(jīng)云】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以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zhí)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
【川禪師曰】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謝靈運曰】非法則不有。非非法則不無。有無并無。理之極也。
【王日休曰】此法為眾生而設(shè)。非有真實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開悟眾生。又不可全謂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無上菩提法也?梢孕孕。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則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徒說。則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須菩提所以辨論兩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以為有耶。雖有而未嘗有。一以為無耶。雖無而未嘗無。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會曰】不可取者?丈羁謱W(xué)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不可說者。深恐學(xué)人執(zhí)著如來所說章句也。非者。無也。非非者。不無也。
【黃檗禪師曰】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謂無即成斷滅。謂有即成邪見。
【傅大士曰】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一空理。當(dāng)證法王身。(子榮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證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無執(zhí)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遙出六塵。
【川禪師曰】是什么。頌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虛空。鳥飛無影跡。咄。撥轉(zhuǎn)機輪卻倒回。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疏鈔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執(zhí)著。了此二法。即曰無為。菩薩能齊證二空。聲聞方離人空。未達法空。故云離一非。以證前之義。故云而有差別。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淺深。故言差別。佛說無為說者。即是無住。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施。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者何哉。蓋謂于無為法得之淺者。則為賢人。若須沱洹之類是也。得之深者。則謂圣人。若佛與菩薩是也。此所以為差別歟。
【顏丙曰】佛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說義理。皆無一定之法。可名可說。何故如來所說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法屬有。非法屬無。執(zhí)有著相。執(zhí)無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無為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為。故一切賢圣。皆用此無為之法。然法本無為。悟有淺深。遂生差別。見到頭則一也。
【李文會曰】無為法性。本無淺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應(yīng)無差別。有差別者。謂根有利鈍。學(xué)有淺深。故曰差別。既有差別。即無定相也。
【海覺元禪師曰】一金成萬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說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執(zhí)。了即二無為。菩薩齊能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罩袩o所依。常能作此觀。證果定無疑。
【川禪師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頌曰。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為一小世界。其中間有須彌山。日月繞山運行。故南為閻浮提。東為佛婆提。西為瞿耶尼。北為郁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間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謂之三十三天。梵語謂之□利天是也。日月運行于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實則一大千耳。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寧為多不者。此寧字。乃譯師之言。蓋若助辭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來問起此意如何。布施供養(yǎng)。身外之福。受持經(jīng)典。身內(nèi)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養(yǎng)。不持經(jīng)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經(jīng)聽法。不布施供養(yǎng)。外修福德即衣食。內(nèi)修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寶。內(nèi)外雙修。方為全德。此是贊嘆持經(jīng)功德。勝布施福也。
【疏鈔云】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旇。赤真珠。玻璃。佛意欲顯無為之福。先將有漏之福。問及善現(xiàn)。三千世界盡著七寶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寧為多不。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福德無性?梢砸蚓壴龆。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得福雖多。于性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訥曰】空生謂大千七寶。寶豐福勝。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種性。既非理福。不趨菩提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于世間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榮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業(yè)報。離相持經(jīng)。則證無為之理。得福無有邊際。
【陳雄曰】聚寶布施。持經(jīng)精進。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眾生。未嘗沮其布施。而獨喜其精進。蓋謂世人計著。多用金銀。琉璃。珊瑚,旇。真珠。玻璃。為求福地。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故并為二者設(shè)為之問。以較其優(yōu)劣。持經(jīng)精進者。率性而修也。性彌滿六虛。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謂福德性。聚寶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須菩提辨論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斷之曰。如來說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故也。五祖嘗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顏丙曰】佛問若人滿世界七寶舍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福德雖多。畢竟非福德性。
【川禪師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于識心見性。了無所得。故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yīng)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fēng)光不用錢。
【傅大士曰】寶滿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yè)。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疏鈔云】此經(jīng)者。人人俱有。個個周圓。上及諸佛。下及螻蟻。亦具此經(jīng)。即妙圓覺心是也。無物堪比。
【顏丙曰】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時時行持。更為他人解說。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其福勝彼。如何便見得勝彼處。彼以七寶乃住相布施?v得濁福。福盡墮落。此因經(jīng)悟性。四句現(xiàn)前。福等太虛。歷劫不壞。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四句決疑金剛經(jīng)者。乃大藏經(jīng)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jīng)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經(jīng)。而不明四句下落。又豈能超生脫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蛑嘎曄阄队|法是;蛑附(jīng)中二偈是;蛟迫粢娭T相非相即見如來;蛟蒲鄱巧唷;蛟朴袨榫洹o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或云有諦無諦。真諦俗諦。各執(zhí)己見。初無定論。唯銅牌記云。天親菩薩。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大師復(fù)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也。若果執(zhí)此兩轉(zhuǎn)語。便為倒根。何異數(shù)他人珍寶。于自己無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個消息。最是親切云。若論四句偈。應(yīng)當(dāng)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梢月斆鳒y度而到。則我佛乃天人之師。住世四十九年。廣為眾生說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經(jīng)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為說破耶。蓋恐人執(zhí)指為月。而徒泥紙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觀內(nèi)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執(zhí)著指示。況其余者乎。吾之所謂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風(fēng)。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頭頭顯露。初無一點文墨污。若是個漢。直下承當(dāng)。早是蹉過了也。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而分別此是彼非也。唯有過量人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寶滿三千界。賚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yè)。終不離人天。持經(jīng)取四句。與圣作良緣。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jīng)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禪師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
【陳雄曰】三昧經(jīng)云。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頃。即入實諦。而其性天昭徹矣。若更有勤行修進。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厭其久。說之普得聞知。非特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寶之福為勝。
【李文會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凈是也。曉解經(jīng)義。依教而行。如舡如海。無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曉解經(jīng)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小港。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禪師注載在卷末應(yīng)化非真分中。
【張若盡曰】佛為無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靈文。若一誦之則為法錀轉(zhuǎn)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天王聞已。如是展轉(zhuǎn)。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龍神悅懌。猶如綸言。誕布詔令。橫流寰宇之間。孰不欽奉誦經(jīng)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搖。尋行數(shù)墨而已。何異春禽晝啼。秋蛩夜鳴。雖千萬遍果何益哉。池陽□山因禪師遣僧往大通鎮(zhèn)陳宅求經(jīng)。頌曰。燈籠露柱熾然說。莫學(xué)驢年紙上鉆?唇(jīng)須具看經(jīng)眼。多見看經(jīng)被眼謾。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疏鈔云】經(jīng)云。三世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從此經(jīng)出。即明持經(jīng)果滿顯前義也。又多心經(jīng)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云。茲經(jīng)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云皆從此經(jīng)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于此經(jīng)受持講說。所得福德勝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jīng)出。則此經(jīng)之功為極大而且無窮矣。
【顏丙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經(jīng)出者。蓋大藏經(jīng)及從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出自此經(jīng)。此經(jīng)者此外無余經(jīng)也。
【僧若訥曰】皆從此經(jīng)出者。非指此一經(jīng)文句語言。乃指實相般若即是一心。遍為諸法性體。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會曰】無相福德生出應(yīng)身。無相智慧顯出真身。謂從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禪師曰】且道此經(jīng)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quán)。言言不離此經(jīng)宣。此經(jīng)出處還相委。便向云中駕鐵船。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為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是于本性中非為真實也。
【六祖曰】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所說法者令人悟。若不覺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顏丙曰】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隨說隨劃也。
【李文會曰】二乘之人執(zhí)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
【文殊師利云】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知覺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nèi)。若于身外修行。無有是處。菩薩于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舍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凈。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覺道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個心中妄想執(zhí)著之病。心地自然調(diào)伏無掛礙也。
【川禪師曰】能將蜜棗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羅漢在一切凡夫人中為第一。佛告彌勒菩薩。于法華經(jīng)嘗言之矣。告大慧菩薩。于楞伽經(jīng)亦詳言之。大涅槃經(jīng)。佛言有比丘欲得須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當(dāng)勤修習(x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經(jīng)有預(yù)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正此之所謂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預(yù)流果。不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抑又見四羅漢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羅漢不知以無念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shè)四問以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fù)為之辨論。以形容其所得之實。夫入流者。初入其門得預(yù)圣人之流也。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名為入流。且心無所得。故曰而無所入。其所以無所入者。不入六塵境界耳。名須陀洹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zhí)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舍□重?zé)⿶。而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xué)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云】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練習(xí)。可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陸地不生蓮花。蓮花生于淤泥濁水中也。又云煩惱勿令損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煙云中。而日月必?zé)o損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無損也。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yè)。不入六塵。然終未能舍離塵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zhí)。創(chuàng)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厭喧求靜。六塵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圜悟禪師曰】報緣未謝。于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yīng)須處之使綽綽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雖在鬧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wěn)。才有纖毫見刺。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為果時。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來。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卻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斷前六品盡。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而真性遍虛空世界。豈有往來哉。故此色身往來非為真實。但虛名為一往來而已。故云實無往來。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不復(fù)再來人間也。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名一往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生滅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yè)。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凈之心。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卻來受生也。實無往來者。謂前念才著。后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云往來。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訥曰】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已斷欲界思惑。更不來生欲界。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謂不來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名為不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不來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豈他在耶。
【李文會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除。內(nèi)無欲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故云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舍凡初入圣。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zhí)。創(chuàng)始至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趨寂不知歸。(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曰。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于彼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又十六菩薩因果頌。阿氏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住。驅(qū)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流。子榮曰。七返人天后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間受生。謂初果須陀洹人。趣寂不知歸者。第四果證得阿羅漢。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間生死。一向灰心滅智。入無余界。沉空寂滅。不來塵世。化導(dǎo)度生。為有智無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禪師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有注云。阿羅漢者。生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于諸相諸法實無所得。更不于三界內(nèi)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訥曰】阿羅漢者。名含三義。一殺煩惱惑使。二后報不來。三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亦謂之無學(xué)果。自初果至阿羅漢果。無別有法。皆同證此無為之體。無可取舍。故云實無等。又曰。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稱是名哉。故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法華經(jīng)云。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正謂此耳。自須陀洹而至于阿羅漢。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則菩提無上道?梢源蔚诘健
【顏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還。須陀洹名為入流者。隨順世間也。而無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塵不染塵之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而實無往來也。阿那含名為不來者。離生死義。而實無不來者。假名不來。實無動靜。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為著相。實無有法。但假名為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啟咨之辭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須菩提啟咨世尊曰。設(shè)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則四著謬妄。無不為已。故曰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dāng)此果也。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三昧為妙趣(去聲)之意。故以善于點茶者。謂得點茶三昧。善于簡牘者。謂得簡牘三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為此說也。于此三昧人之中。須菩提為第一。
【僧若訥曰】無諍者。涅槃經(jīng)云。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dāng)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dāng)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諍。言三昧者。得此無諍精妙之處。于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李文會曰】三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禪師曰】把定則云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六祖壇經(jīng)曰。六門。六根也。禪宗禪古白云瑞曰。趙州放出遼天鶻。鶻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訥曰】阿蘭那。此翻無諍。世尊雖稱嘆我。我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應(yīng)記我無諍之行最為第一。又曰離三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諍三昧。方受須菩提名。以須菩提翻為空生。故云是樂阿蘭那行。若計著實有所行。則非無諍行也。
【陳雄曰】三昧梵語。此言正受也。無生法忍。證寂滅樂。是所謂無諍三昧也。華嚴經(jīng)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六祖偈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得六萬三昧。而無諍三昧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為物役。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且啟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須菩提恐大眾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啟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須菩提自稱也。須菩提者。亦自稱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諍之謂也。言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諍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見于修為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去聲)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蓋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顏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者佛性包含大千。無有斗諍。三昧者唐言正見。人中第一。無斗諍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六欲頓空也。阿蘭那行者。無人我行也。是樂阿蘭那行者。窮其本性空寂。畢竟實無所行。所行謂之行。樂者。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丈禪師云】只如今一切諸法。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wǎng)。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干。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刮削并當(dāng)?shù)脙魸。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復(fù)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后有身。(子榮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無復(fù)起貪嗔。無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獨任真。(子榮曰。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為方證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習(xí)。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眾生生死海中。教化眾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禪師曰】認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當(dāng)風(fēng)立;钣嬁磥砬∷茻o。應(yīng)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言如來作菩薩時。在然燈佛所。于法畢竟無所得。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凈。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dāng)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昔。舊也。然燈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后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dǎo)。得無上菩提法。為諸釋之法王。于法寧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shè)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以息大眾之疑心。
【李文會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zhí)著之心。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禪師云】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云。凡夫無明。二乘執(zhí)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則近執(zhí)著。怠則落無明。乃為心要耳。此是初學(xué)入道之法門也。于法實無所得者。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凈。而于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釋迦佛號。)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后得。如理出于真性。不從有因而后能。)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然燈佛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也。舊身即本來非身也。涅槃經(jīng)曰。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寒山詩曰。嘗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祗論前后智。前后體非殊。異中無一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川禪師云。古之今之。頌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東西。秋毫不睹。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疏鈔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還可以相好莊嚴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現(xiàn)從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莊嚴。何故。為性無相。體等虛空。如何莊嚴。何名莊嚴。答。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莊嚴。又曰若染斷常。即非凈土。經(jīng)云。欲凈其土。先凈其心。心凈故。即凈土也。問心云何凈。答。外不染六塵。內(nèi)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凈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而言莊嚴佛土。何也。蓋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shè)化。如此間大世界。乃釋迦佛設(shè)化之所。東方有大世界。乃不動佛設(shè)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設(shè)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土。而菩薩莊嚴者。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作無量善事。故其善緣福業(yè)。能變其世界。皆以黃金為地。七寶為樹林樓臺。是為莊嚴也。佛于此又自問何以故者。謂何故菩薩言我當(dāng)莊嚴清凈佛土者。為非真實語也。乃自答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為真性中。非有此莊嚴。故此莊嚴。但為虛名而已。非是真實。唯真性為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jīng)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蓋此心清凈。便是莊嚴佛土。奚以外俙為哉。七寶宮殿。五采棟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dāng)于非莊嚴中求之。則萬行莊嚴。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jīng)布施供養(yǎng)。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凈。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yīng)。是名莊嚴佛土。龐婆看藏經(jīng)。維那請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腦后插云;叵蛄艘。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云】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穎脫出囂塵。
【川禪師云】娘生褲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zhuǎn)爭光。幸有九□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云】應(yīng)者當(dāng)也。故云當(dāng)如是生清凈心。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問云何生清凈心。答。不應(yīng)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又楞嚴經(jīng)云。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zhuǎn)。菩薩能轉(zhuǎn)物。如是轉(zhuǎn)者。故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訶薩。此云覺眾生大眾生。其實即所謂菩薩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謂不當(dāng)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當(dāng)住于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當(dā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塵。唯可于無所住著處生心也。諸佛教化眾生。有第一義第二義。此經(jīng)說第一義。雖至高而可曉。然不易到凈土。雖為第二義。而人人可行。佛言修凈土而明第一義。讀誦大乘經(jīng)典者。上品上生。則為菩薩。生死自如。然則修凈土者。豈可不曉此經(jīng)之義。而受持讀誦。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于外俙。則當(dāng)反而求之于心。心茍清凈。莊嚴莫甚焉。故云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凈心也。菩薩豈應(yīng)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凈無相。寧有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亦應(yīng)如是。故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yīng)生無所住心同。佛言六塵之苦。每以色獨言于先。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塵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jīng)】恰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五祖曰。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凈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舍善惡。凡圣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yīng)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凈。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云】若人心境清凈。是佛國凈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為凈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圓覺經(jīng)曰。無能無所。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或斷滅;虺>谩4诵木悴蝗局。唯俱不染著。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囂塵也。華嚴經(jīng)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斷非常。史記毛遂曰。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此言雖小?梢杂鞔笠。)
【川禪師云】雖然恁么。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相實。便于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大空。無有掛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云往來不定。
【維摩經(jīng)云】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黃檗禪師曰】心若清凈。何假言說。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xué)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yīng)。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訊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凈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川禪師曰】退后退后?纯搭B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fēng)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為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眾山之中而為王者也。日月繞山而行以為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謂大至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蓋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虛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為虛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為虛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為真實。此經(jīng)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一切所以為虛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v使不壞。乃業(yè)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yè)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為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無有損動。故云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凈無相。無住著。無掛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為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执蟊娢磿浴橹嬲撛。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凈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顏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為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為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心量即小?v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禪師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闊。此區(qū)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毛眉眼睫閑。且道此個人什么處安身立命。還委悉么。無邊虛空盛不盡。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語須彌山。此云妙高山。出眾山之最高大為第一。是眾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xiàn)千重化;苡蒙;仄兴_。是為說法之王。示現(xiàn)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xiàn)。心雖廣。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あ。(子榮曰。報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須彌東方玻□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修四無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諸萬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為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為大身也。)
【川禪師曰】設(shè)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里入。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