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我對于改良佛教的一點意
四○、我對于改良佛教的一點意見
甲、教徒的統(tǒng)一
我們試看每一個國家有力沒有力,就看那一國的人民統(tǒng)一不統(tǒng)一。假如一個國家的人民,好像是一盤散沙一樣,那么無論是有多少人民,也是沒有力量的;設若這一國的人民能夠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夠會發(fā)出很大的力量。就以中國整個佛教徒來說,不能說是不多,所缺的地方就是全國的佛教徒不能在統(tǒng)一線上合作,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反過來可以去看看那耶軟和回教比一比,就不同佛教徒那樣的散漫了,F在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如果真能做到統(tǒng)理全中國的佛教徒,那是中國佛教興盛前途的預兆。
乙、教會的毅力
中國的佛教,民國以來什么佛教會的名稱,不能說是沒有,但是在事實上真能夠站在中國佛教中去做一點驚天動地濟世利人的工作的,這實在是微乎其微,也可說就是一種有名無實的象征了。而且缺少了嚴密的組織,這個原因是:一者,因缺乏新的人才;二者,也是一班腐舊的固執(zhí)份子在那里障礙。所以真要做到徹底一點,非需要有政治保障的力量來幫助不可!中國佛教會,這一次加上了一個“整理委員會”的頭銜,若再不能整理一個頭緒出來,那可說“中國佛教”是永無振興的希望了,除非是轉輪圣王出世來護法不可。
丙、調查僧眾的數目
現在全中國究竟有多少的僧侶,這卻是還沒有得到一個確實的報告,不過都是說:“大概是這樣吧。”試試看每一個國家,當他要刷新的時候,怎樣免得了可以不去調查戶口的事情,在佛教如果要有一番糾正整理,對于僧尼的數目,不可不首先從事去調查,然后實行刷新佛教一般工作及召集才能者,莫不從調查僧數下手。
丁、組織弘法委員會
中國現時的高僧大德,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但是所缺乏的是沒有統(tǒng)一的性質,都是各行其是,所以發(fā)展弘化的力量,成績就很微,這是因為沒有團結的幫助。我以為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大家將所知道的當代弘法大師,在各處弘法的人才,先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數目,不但是一方面可以聯絡,而且另一方面又可以一致的,所以應該要有組織弘法委員會之需要,這是整理中國佛教的第一步工作。
戊、設立佛學研究所
現在已經在各處弘法的大德們固然是不少,但是還有一班半生不熟的人才,還是多得很!這種僧侶,你說他不懂,他對于佛理又知道了一點半點,但是真實叫他出去弘法,他們的力量又不夠。因此需要創(chuàng)辦一個佛學研究所,可把這一班有用的人才,到那兒去加速訓練,預備好繼續(xù)前者之工作,不然的話,老的死了,小的又沒有生出來,豈不是要無形中斷絕了佛種嗎?
己、改良各種現行制度
中國佛教的教理,可算是完全,無論是大小乘的三藏,以及密宗典籍,都有翻譯。中國佛教徒的缺點,就是因為幾種制度不良,如濫收徒眾,濫傳戒法;把十方寺院變做了自己子孫變態(tài)的家庭;傳法不是傳法,變做了傳廟的生意經;經懺佛事,變做了營業(yè)的主義;海單卻變成了逃亡所。這許多實在是不如法的制度,倘若不去徹底改革,那就是彌勒佛出世,也是不會發(fā)達的!現在再把幾種施設的需要,講在下面:
(1)創(chuàng)立各宗的專寺
在佛當時說法,雖然是沒有專宗,但是一到了中國和日本,就變成了各宗各派,中國佛教古有十三宗,現在所流行的,所謂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但是現在的中國,除了禪宗和律宗有一二家專修寺以外,其余的都沒有專宗寺了,最好,是把全中國劃若干寺院為某某宗專寺,如天臺宗寺,唯識宗寺,這樣的可以使一班專修學業(yè)的僧人,有所依托,學成了的可以出外弘法,未學成的可以在專寺修學士泛種有系統(tǒng)的組織,對于學業(yè)是有很大的成就的。
(2)剃度的統(tǒng)一
我以為中國佛教最不好的現象,就是濫收徒眾,沒有嚴格的考察。結果,把一個清凈的僧團,變成了一個垃圾桶!凡是社會上淘汰了的渣滓,通通都逃到佛門來了。所以要正本清源,還是要先整理剃度一項為第一步驟。我以為收徒剃度,最好由團體負責,以縣為單位,這樣,一則有嚴格的檢查,二則又免黨同伐異的弊病;若要把中國整個佛教徒去整理得好好,非先從剃度去改革不為功,不然的話,亂草斬除又生,不知到何年月才能夠根底清凈呢!
(3)受戒的定制
佛法能否久住于世,這是要看僧侶們戒德之有無?這在佛說遺教經中最后的垂訓,說得非常清楚。說到中國佛教徒的受戒,三壇大戒一齊并受,這實在是有名不符其實之過!不問他是八天,或是十八天,就是四十天,除了禮念之外,有幾個人能夠把“戒條”“戒相”通通弄得清楚!還說什么“戒體”“戒德”呢?所以我以為受戒不是和讀書那樣拿了文憑的飯碗性質仿行:第一,受戒不是別人壓迫的,是要隨自己的志愿,或受沙彌戒,或受比丘戒,或進受菩薩戒,這樣都是隨人自由的愿意,使其達到名符其實,不過把制服和職志分一分就可以。
(4)學戒的年次
我以為先學沙彌律及行事,三年滿,再受沙彌戒,如小學畢業(yè)一般,給以沙彌戒牒,名為職僧,可在僧團中擔任各種職務。如須再進受比丘戒,必須再學比丘律三年,畢業(yè)后,再給以比丘戒牒,名為修持僧,實行此丘的修養(yǎng),為求圣果,故不任教職,亦不弘化,專以修行為己任,佛法住世,卻重證道。如欲再進受菩薩戒,須再學菩薩戒三年,將菩薩弘化之事,應先學習,畢業(yè)后實行教化,以弘法利生為職志,這才叫做名符其實的菩薩僧!
(5)僧侶的程度
僧侶的知識來源,種種不一,或有曾受過高等教育者,亦有一字不識者,如此,則僧侶程度參差不齊,久之就會變成了名不符實之和尚,蓋和尚譯之為親教師的意義,目不識丁的僧伽,自己尚不能教自己,又何能去教別人?親教的意義已經就失掉了,我意以為凡為僧侶的,無論職務僧,修行僧,或弘化者更妙,否則,須在佛教學院中去補習之,使一般僧侶的知識既齊,程度相等,將來無論自利利他,皆有相當能干的工具。此則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6)佛事的改良
中國僧侶,靠做經懺生活,大約可說是占了一大半,這種弊病的結果,一則裨販如來,一則廢棄學業(yè),中國和尚,大多數的光陰,都費在學唱念方面,所以經律論三藏圣典,只好束之高閣不聞不問,以為這是不兌現的鈔票,學佛廢學,實在是一種最可恥的事!他的原因,最初是為人祈福,最后法久弊生,把三藏文獻,當做故紙了!我以為這種替代,還是恢復佛陀在世本有的制度,“請法飯僧”,一方面可以令施主增加福慧,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去僧侶的貪心,同時又可以增進僧伽的學業(yè),因為要說法,不得不去研究佛學,“人以食施我,我以法施人”,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也是弘揚佛法的一種好方法。
(7)海單的改革
在佛陀當時的制度,一班僧侶日常的課程,就是“托缽”、“坐禪”、“聞法”,自佛法一流傳到了中國,因為天氣和風俗不同,所以祖師建立叢林,是給我們安心辦道的,不是給我們當作躲懶偷安之所,在僧侶的工作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自修,另一方面是弘法。在自修方面是念佛、持咒、誦經、坐禪,所以必定要安定一個意志。在掛單的人,他們就不是這種觀念,除了上殿過堂隨眾起倒之外,他們什么事都不管,油瓶倒下來也不去扶,東掛幾天單,西掛幾天單,什么參禪學教,好像都沒有他們的責任一樣,所以社會上一班人見了這般情形便說:和尚總是寄生蟲,這實在是受了上述那班僧人的影響。其實掛單這種生活,實在也是苦的,上客堂變成了下客堂,我以為最好是改成招待所,少則一二日,最多不過七日,因為掛單的宗旨,是利便行人的住宿,免同俗人一樣住客棧,不是給人們永遠可在云水堂里面吃飯和睡覺的,而且寺院設立的宗旨,本來是給人辦道的,并不是給人們在里面放逸偷安,大家要想佛法興隆于世,可從僧伽“求學”、“修行”、“弘法”這三大方向去努力,希望有心改革中國佛教的先進們來領導。本來改良中國佛教的事情還多得很,本文只提出了幾點,作一個拋磚引玉罷了,希望高明者指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五、佛制不食肉的原因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六、一個食肉的問題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七、佛教是迷信嗎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八、今后僧伽應走之途徑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九、中興佛教講話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我對于改良佛教的一點意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一、我對于中國佛教今后改良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二、我對整個佛法的看法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三、評《整理佛教意見書》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四、重建大陸佛教的芻議
- 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五、我對臺灣佛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