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jīng)的《眾經(jīng)目錄》,列在“失譯經(jīng)”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首次記載本經(jīng)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jù)《寶唱錄》.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詳情]

《八大人覺經(jīng)》開示 第七覺悟

  第七覺悟

  原文: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出家梵行覺

  我們需覺悟五欲(名、色、財、食、睡)勿過患,常修梵行(清凈行)發(fā)心出離煩惱漸出離生死。然而人人易入五欲自擺不能,所以常為五欲所惱,尤其學(xué)佛應(yīng)用學(xué)問而不需被學(xué)問所應(yīng)用,這是佛教特質(zhì)。眾生造業(yè)皆利用身、口、意造貪、瞋、癡,故一切造業(yè)還是這個我所害。眾生在安定地方,能安定下來,還不算定,須在煩惱的時候,能定下來才算是定。為何呢?很難!因大環(huán)境(地水火風(fēng))也是無常,時常在變,隨機應(yīng)變是聞覺知不夠敏銳,故而五欲與五塵(色聲::)貪著強烈生煩惱,如同欲由境心,內(nèi)外五塵之欲,牽起內(nèi)心愛念,有如洪水猛獸,欲擺不息,進而所惱。五欲增爭,

  如鳥燒肉,五欲燒人如送風(fēng)執(zhí)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等。貪著五欲至死不舍,如古來多少英雄俊杰,皆因貪著五欲而喪身失命,家破人亡。可是五欲過頭,不只是行者緇流應(yīng)遠離,即使在家白衣者(俗人)亦不應(yīng)貪染世間之欲樂。世樂有十(女色、財寶、聲名、飲食、睡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禪經(jīng)偈曰:智者應(yīng)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所謂不染者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常念三衣下明修行有五種不同:①衣缽②出家③守道④守梵行⑤行慈悲。常念三衣者-謂晝夜六時威儀中,常念而不忘。佛制法衣曰:袈裟三衣(僧伽黎、郁多羅僧、安陀會)分上中下三種衣皆為方形五條,一長一短,名安陀會即五衣也,七條二長一短,名郁多羅僧即七衣也,九條以上至廿五條,四長一短,名僧伽黎即大衣也。還有瓦缽、食器……等種種應(yīng)量器……等種種三壇大戒皆是如法如量而制。如鐘晨系為破生死長夜警昏眠也。如鼓暮鳴為覺無明暗衢,策冥昧也。伽藍梵剎晨昏鐘百八即事顯里表以百八三昧智慧。聲聲喚醒百八愚癡也,凡寺院所設(shè)一一皆是足以表法,故概稱法器也。

  志愿出家者,發(fā)堅固心立弘誓愿為出離生死,而遠離憒鬧努力修沙門行,斷親去愛心中無罣無礙,不與世諍,所謂一缽四家飯孤身萬里游,灑灑脫脫無得無失。若勤行修道出五欲欲惱之家,出累劫生死之家,安修梵行寂滅為樂。

  (一)身心俱出家

  (二)身形俱不出家

  (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

  (四)身出家而心不

  出家。心心貪念俗事,所謂光頭俗漢者。總之,身心俱出家方是佛法興盛之光,亦是修清凈行者高僧大德,守道孤高自居,松柏其操,潔白其心是為守道清白具足圓滿。無漏之善法,離煩惱之俗也,若吾人能一心持念彌陀不為妄想所雜染即是守清白凈行者,梵行者斷淫欲之法即清凈行者。梵行者有三:①明悟欲心即是意不起貪瞋癡(三毒)。②潔凈欲口即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③不犯欲塵即身不行殺、盜、淫此三種行,名為出世第一法。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慈能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能拔一切眾生之苦,總之生厭離生死之決心,成堅固志愿而向解脫道。對一切慈悲、道德感化規(guī)范制裁兩者統(tǒng)一,集體生活中共同的信念凈善行為彼此和睦,如此是佛教戒律特色進而發(fā)揚偉大的作用。各種不同的根性而開示各種不同契理契機的法門,如道德規(guī)范、生活規(guī)定、僧團公約……等。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