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在家修行 >

持戒的精神

仁山法師:持戒的精神

  很多人只知道,這個戒是不可以做這樣,不可以做那樣。而不知道,這戒里面還有要求,這也應該做,那也必須做。你不這樣做也叫犯戒。

  什么叫這也應該?那也應該呢?善的,善的事情,好的事情應該做,你不做也不對。

  我們就說得簡單一點,這邊地臟了,你看到了就應該掃,你不掃你就不對了。就這么簡單。

  我們不要拿著戒條去對照,這戒條上沒有說必須讓我掃地。這樣學佛會學呆掉的。

  應該不應該,就是我們生活當中面對的現(xiàn)實。哪些事應該?你斟酌情況,合理的就應該。

  就像這東西到我們手了,它是教我們操作如何原則性去運用。但是我們卻什么,怎樣用都開始看說明書。

  舉個例子,手機交給大家了,產(chǎn)品買到了,上面有說明書。說明書只教大家怎么樣開機,怎么樣按鍵,怎么樣操作,它里面并沒有教,你打電話給某某人,并沒有教哪個是報警電話?并沒有教,你這個電話是哪些人不可以打。沒有。有教嗎?

  有教你打電話給你父母兒女,說明書有說嗎?沒說吧!沒說你為什么拿來就打了?應該的。

  佛經(jīng)這個說明書,說的就是這個原則。所以他里面沒有指名道姓說,每天的瑣碎事情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但是這原則早就說過了。

  一部薄薄的經(jīng),它沒有可能把一個人一生,每天生活的瑣碎細節(jié)全部都講清楚。所以在理解的時候,我們得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這才是實用的。這經(jīng)書講的就是這個原則。

  善的要做,這也是戒。利益眾生的事情必須做!這是大乘菩薩戒。菩薩戒它唯一的精神,就是利益眾生。凡是有益于眾生的事情,你不做,不做叫犯菩薩戒了。

  凡是能夠為佛法產(chǎn)生影響,所謂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樣的事情,不要說不做了,做的時候表現(xiàn)得不積極,很勉強,那都不對的。

  那得積極主動地去做。什么原因呢?沒有原因,應該的。還有原因嗎?得反過來問你為什么不做?為什么不做?你學菩薩為什么不像菩薩一樣做呢?還問別人為什么要做。豈有此理。

  就好比你自己做醫(yī)生,現(xiàn)在有病人了,你不去看病。為什么?為什么?你得解釋一下了。

  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結(jié)合生活中的實際遭遇,去實實在在地理解。佛法要這樣去用,它是活的,這是戒。

  因此可以說,持戒是布施的進一步落實。付出,用這樣具體的方法去付出。付出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眾生的傷害,這是持戒的精神。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弘愿之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