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 解題
經名:十善業(yè)道經
著譯者:唐實叉難陀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十善業(yè)道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為佛在娑竭羅龍宮,為龍王所說的有關十善業(yè)道的道理。本經為所有經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經典。即是我們修學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內容「十善業(yè)道」作為基礎。十善,是指十種善行。其中屬於身體的行為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上的行為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思想上的行為有三種: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業(yè)是行為,道是原理。本經闡述了十善行為的原理,故叫十善業(yè)道。此十種善法是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更是成佛的基礎。
本經典的意義:
1.明瞭人生的因果:本經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相互關係的經典。
2.做人的根本: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通過修五戒十善來生才能成就人天果報。
3.社會和樂的源頭:想要建立安定的社會,就得奉行十善。
4.五乘佛法的基礎: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礎上,才能談出離心、修菩薩道、成佛。
5.往生凈土的資糧:修行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用佛法的道德規(guī)范,從身語意三業(yè)全面地檢討自己,凈化人生,才有資格往生西方凈土。
本經分為序說、正說、結說。
一、序說:佛在娑竭羅龍王宮中,為龍族的眾生所說,與會的有比丘八千人,菩薩三萬二千之多。
貳、正說:是本經主要內容,分為說明世間及出世間業(yè)果、十善業(yè)道、十善業(yè)功德、十善業(yè)勝行、十善業(yè)殊勝。
一、明世間及出世間業(yè)果: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身語意業(yè)亦異,因此而有諸趣輪轉。接著說明諸法虛妄,故智者知已,應修善業(yè),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并舉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等皆因善業(yè)福德所生。而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yè),隨業(yè)各自受報。故需了達因果,修習善業(yè)。
二、明十善業(yè)道:常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便能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圣眾。本善法為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之根本。此善法就是十善業(yè)道,即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三、明十善業(yè)功德:說明持十善業(yè)而起的功德。
(一)離殺生:1.於諸眾生,普施無畏。2.常於眾生,起大慈心。3.永斷一切瞋恚習氣。4.身常無病。5.壽命長遠。6.恒為非人之所守護。7.常無惡夢,寢覺快樂。8.滅除怨結,眾怨自解。9.無惡道怖。10.命終生天等十種功德。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離偷盜:1.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2.多人愛念。3.人不欺負4.十方讚美。5.不憂損害。6.善名流布。7.處眾無畏。8.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9.常懷施意。10.命終生天。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三)離邪行:1.諸根調順。2.永離諠掉3.世所稱嘆。4.妻莫能侵。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離妄語:1.口常清凈,優(yōu)缽華香。2.為諸世間之所信伏。3.發(fā)言成證,人天敬愛。4.常以愛語,安慰眾生。5.得勝意樂,三業(yè)清凈。6.言無誤失,心常歡喜。7.發(fā)言尊重,人天奉行。8.智慧殊勝,無能制伏。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離兩舌:1. 無能害故得不壞身。2.無能破故得不壞眷屬。3.順本業(yè)故得不壞信。4.所修堅固故得不壞法行。5.不誑惑故得不壞善知識。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離惡口:1.言不乖度。2.言皆利益。3.言必契理。4.言詞美妙。5.言可承領。6.言則信用。7.言無可譏。8.言盡愛樂。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離綺語:1.定為智人所愛。2.定能以智,如實答問。3.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八)離貪欲:1. 諸根具足故三業(yè)自在。2一切怨賊不能奪故財物自在。3. 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福德自在。4. 珍奇妙物皆奉獻故王位自在。5. 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yǎng)。
(九)離瞋恚:1.無損惱心。2.無瞋恚心。3.無諍訟心。4.柔和質直心。5.得圣者慈心。6.常作利益,安眾生心。7.身相端嚴,眾共尊敬。8.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離邪見:1.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2.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3.惟歸依佛,非餘天等。4.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5.常生人天,不更惡道。6.無量福慧,轉轉增勝。7.永離邪道,行於圣道。8.不起身見,捨諸惡業(yè)。9.住無礙見。10.不墮諸難。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三、明十善業(yè)勝行:以十善的方法修六度、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菩提分、止觀等,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眾等應勤修學。
四、明十善業(yè)殊勝: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參、結說:與會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經在同本異譯:
1. 宋.北印度沙門施護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一卷,大藏第十五冊。
2.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品〉之節(jié)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本經的注疏如下:
1﹒明.蕅益大師編訂,《十善業(yè)道經節(jié)要》,一卷,卍續(xù)藏第九十五冊。依經錄出十善功德,附說十惡果報,前有雍正帝諭。
2﹒民國.太虛大師講,《十善業(yè)道經講要》,一卷,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冊。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 上一篇:十善業(yè)道經注音版
- 下一篇:在線抄寫十善業(yè)道經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
- [佛學常識]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