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以禪宗方法整理《壇經》
以禪宗方法整理《壇經》
任繼愈
近半個世紀,《壇經》研究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研究者遍及海內及歐亞地區(qū),這一趨勢與思想界關心禪宗的研究有關。“禪”這一專門用語,已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禪宗研究的興起又與國際哲學界關心直覺主義、神秘主義思潮相呼應。
禪宗這一宗派與中國隋唐佛教天臺、華嚴、法相并列為四大宗派。中國佛教義理之學,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也只有這四個大的宗派。
影響深遠的這四大宗派中,禪宗比其他三派更具有東方漢傳佛教的民族特色。
禪宗的思想方法不重思辨推理的過程,而在直探本源的體認。禪不是從概念上引導信徒走向宗教境界,而是生活經驗的升華心靈感受走向宗教境界。禪宗教人,更多用力于性情、人格的培養(yǎng),也就是內心的自覺,而不大注重外在權威的灌輸,借外在權威迫使鄙劣欲念消退。在這一點上,禪宗與凈土宗存在最大的區(qū)別,與其他各宗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如果問禪宗教人解脫法門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自己解脫。如果自己不會解脫,不敢解脫,佛祖釋迦牟尼對這種信徒也無能為力。自行解脫,要有方法,更要有自信心。禪宗教人,不允許信徒們問自己“我能辦得到嗎”,而是要人們堅定信心:“我一定辦得到!”這種宗教信仰的決心、愿力,原始佛教本來也有。如佛教經典中經常講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且不必追究新生的嬰兒有沒有生下來就會說話、會走路的本領,神話歸神話。但是,我們可以承認佛教教人樹立堅定的宗教信仰,不要受外界任何干擾。不論是社會習慣的束縛,還是最高權威的壓力,都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心。禪宗對佛教教義中的這一點是吃透了的。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使得另外的許多宗派,即使不贊成禪宗的一些主張和教育方法,卻不能不認同其在佛教中的地位。
禪宗從慧能創(chuàng)立南宗開始,即重視《金剛經》,慧能的老師弘忍傳教,以《楞伽》、《金剛》并重,有所變革。可以說明,禪宗更著重般若空宗“以遮為表”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觀。以否定表達其所肯定;以不明說表達其所要說;以無為啟發(fā)其有為。這也是印度般若學派的一貫宗旨。禪宗自稱“教外別傳”,雖曰“別傳”,它傳的還是佛教的主要部分。中國隋唐以后,宗派林立,其他各派對這個土生土長、來歷不明的宗派嘖有煩言,卻不敢輕視,因為它抓住了佛教精神的一部分。
禪宗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使它選擇適合該宗派的傳教方式。讀禪宗典籍要符合禪宗思維方式,對禪宗和尚語錄要與其他各宗派的著作也應有所區(qū)別。有的宗派特別注意語義明晰,心理描述,心情變化,遣詞、翻譯原著,必須字斟句酌。例如佛典舊譯“觀覺”,玄奘譯為“尋伺”,意在區(qū)別心理活動的細微差異。這種認真的態(tài)度可取,也可貴,但對禪宗并不適用。
研究禪宗,要按禪宗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還要注意禪宗善于因材施教、因病投藥的教學特點。同一問題,對不同提問者往往記錄著不同的答復,有時相近,有時相反。
早期禪宗大師多見識高超而文化低下。我們看到唐人手抄的禪宗語錄,錯別字迭出,甚至文義不全。這種現(xiàn)象在其他宗派的手抄本中極少出現(xiàn)。這一事實,給禪宗研究者帶來不少困難。正因為如此,禪宗經典文獻《壇經》才會產生眾多版本,人們常見的即有十幾種以上。近代學者用了差不多近百年的時間從事校勘、訂正。大家力圖向社會提供一個可信的版本,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的努力值得尊重。
禪宗語錄,從慧能開始,就提醒人們不要死摳字句,而要掌握他講話的精神實質。這也是佛教涅架“四依”中的“依義不依語”的古訓。禪宗原來的衣缽相傳,應當是早期禪學沒有廣泛普及的情況。安史之亂后,中央政府削弱,天下分崩離析,這一學派不專事經典,直指心印。禪學弟子各憑師傅的傳授,結合自己的理解,從事傳教事業(yè)。不同的版本各呈異彩,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可以理解的。禪宗《壇經》有沒有一個定本?不可能有。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文獻保存不易,敦煌地區(qū)相對安定,千佛洞保存的手抄本足以反映河西地區(qū)流傳的《壇經》面貌。
《壇經》的?比蝿,不在于恢復《壇經》的本來面貌,因為本來面貌很難說。《壇經》作者慧能(惠能)就有兩種寫法并存。即使今天慧能復生,問他本人,名字如何寫,慧能也回答不出,因為他不識字。我們當然不能斷定兩個“慧能”哪個正確。
是不是我們研究者就無所作為?也不是。我們應當根據(jù)禪宗思想體系,按照禪宗的思路,把《壇經》理順。以禪宗方法整理《壇經》,盡量避免用漢學家、經學家的方法整理《壇經》,這是比較可行的辦法;仡^來看過去已出版的世上已流行的幾種版本,最好避免用“篡改”等字樣,盡量不相信有一個完全正確的標準本的《壇經》的假設。只能就現(xiàn)有的敦煌本《壇經》的錯訛字句、明顯錯別字理順。還要探索一下唐時民間流行的習慣語,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人名稱謂,地區(qū)、地名,通盤考慮。當然,更重要的是按禪宗的思路來整理《壇經》。不要理順了《壇經》的字句,卻背離了禪宗思想。李、方二位的《壇經合!繁,應當看作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的又一枝奇葩。這個版本還不能成為定本,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通順可用的新版本,為有心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導游圖。有了導游圖,路還要自己走,判斷、評論,還要作者自己拿主見。
。ㄔd《敦煌壇經合校筒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四年)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