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jīng)

《地藏經(jīng)》,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shí)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地藏本行經(jīng)》、《地藏本誓力經(jīng)》。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jīng)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地藏經(jīng)》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 白話文 自序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 白話文 自序

  記得還在初中時期,我母親同我姑媽兩人學(xué)《地藏經(jīng)》。她們雖然還沒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學(xué)《地藏經(jīng)》還是很用功的。遇到經(jīng)文里邊不認(rèn)識的字或難懂的句子,便來請教我這個“小先生”。我從小受我父親薰陶,在初中時期已經(jīng)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的中華書局加注的原版,佛經(jīng)也看過一些,所以便“理所當(dāng)然”地當(dāng)起“小先生”來了。在教、學(xué)《地藏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深被地藏王菩薩那種先人后己、不畏艱險、堅韌不拔、大智大勇的無私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在佛前發(fā)了大愿,愿我同地藏王菩薩一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時,還在初中時期。這也可以算是我最早接觸《地藏經(jīng)》的緣起罷!

  近來在讀經(jīng)的過程中,再次細(xì)讀一遍《地藏經(jīng)》。在靜思默慮的境界里,恍惚心有所悟。本來么,我總以為《地藏經(jīng)》只是超度亡靈,特別是救拔地獄及餓鬼、畜生三惡道罪苦眾生的經(jīng)典。正因?yàn)榫鹊氖亲钕聦印⒆?a href="/remen/tongk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痛苦的眾生,才體現(xiàn)了地藏王菩薩的誓愿深重及悲心深切。但是通過近來研讀《地藏經(jīng)》,發(fā)現(xiàn)《地藏經(jīng)》的意義遠(yuǎn)遠(yuǎn)不止于此,又有兩個全新的體會:一、《地藏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的孝經(jīng),佛教是真正的盡孝之教。二、《地藏經(jīng)》給出了一個根本菩提大法--念佛法門。十方諸佛以此法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諸佛以此法門,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上求下化之能事,于此法門畢矣。

  曾經(jīng)聽到不少關(guān)于佛教無孝的歪理。持此論者以為:佛教徒,特別是出家二眾,辭親別家,不能孝奉雙親,以為此是不孝之表現(xiàn)。殊不知,本師釋迦文佛曾親自扶柩為父送葬;蓮宗祖師實(shí)賢著“勸發(fā)菩提心文”以報父母恩為發(fā)心之第二因緣。特別是地藏王菩薩,世世化身為孝子孝女,以念佛功德力,下地獄救度父母升天,這不是孝道是什么?更進(jìn)一步講,出家二眾及發(fā)大心的菩薩為救一切眾生,也就是救度無量生死以來的一切生身父母,暫時辭親別家,努力修行,以達(dá)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報佛恩,度眾生的菩提大愿及救度一切生身父母的大孝。譬如說:作為政府官員,作為思想工作者,雖然他們不曾種一棵稻、栽一株棉,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xiàn)、對歷史的貢獻(xiàn)卻是無可低估的。同樣,作為出家二眾,雖然暫時不能常伴雙親以行孝道,但由于自身的修持,由于對外的勸化,卻為救度無量生死以來的生身父母作了極大的貢獻(xiàn)。這是徹底的、完全的大孝,這才是真正的孝道!佛教的最高目標(biāo)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就是體現(xiàn)了真正的孝道。所以說,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貫徹了完全、徹底的孝道,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盡孝之教!兜夭亟(jīng)》一開始就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報生母之恩而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地藏王菩薩世世化身,救度生身母親出離三惡道之苦而得人天乃至成佛的福報。地藏王菩薩提出念佛法門令一切眾生(亦即累世一切姻親),念佛得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的至孝之道,正是說明《地藏經(jīng)》乃是佛門之孝經(jīng)也。

  念佛法門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門。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發(f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最簡單講,就是上求佛道:徹見自己本有的清凈自性,亦即一切諸佛的清凈佛性;徹悟自己本有的清凈智慧,亦即一切諸佛的清凈佛慧;徹證自己本有的清凈功德,亦即一切諸佛的清凈佛德,就是下化眾生:發(fā)愿度一切眾生盡皆成佛,而自己亦無執(zhí)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是一切諸佛出世的本懷,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歸宿。而念佛法門恰恰圓滿了這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理由如次:

 。保斗鹫f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jīng)》中云:“如來所以興出于世間,說彼佛(引按:指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實(shí)功德、光明名號、利益大事因緣。”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說明念佛法門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得菩提大法,亦即一切諸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法,亦即佛法中之根本法門。

  2)《觀佛三昧經(jīng)》中云:“佛告父王:謂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同經(jīng)又云:“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fù)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佛勸其父王,不僅是孝,亦是以根本大法奉獻(xiàn)于父母,以報父母恩也?梢姶朔ㄩT之殊勝。

  3)《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中普賢菩薩發(fā)愿云:“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菩薩亦發(fā)愿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上上之根基,誰能超過此兩位圣者?而此二圣皆發(fā)愿臨終往生極樂!队^無量壽佛經(jīng)》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引按: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yīng)墮惡道,應(yīng)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十惡五逆之人,得逢善知識勸令念佛,亦能往生,可見此念佛法門真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足暢一切諸佛“為令一切眾生悉皆成佛”之本懷也。

 。矗妒(jīng)》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hù)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nèi)粢梗磺袝r,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凈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xiàn)居此界作大利樂,于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佛說阿彌陀經(jīng)》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jīng)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hù)念。”念佛之人有阿彌陀佛遣二十五位大菩薩于一切時、一切處護(hù)持行者,又有大勢至菩薩威德攝受,復(fù)為一切諸佛之所護(hù)念,故能遠(yuǎn)離魔難,安穩(wěn)修持,仗他力妙法,化險為夷,故名易行道。其他種種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稍有執(zhí)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也。

 。担無量壽經(jīng)》云:“當(dāng)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此法”即指念佛法門。以此念佛法門,令眾生即念而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圣。故《疏鈔》云:“越三祗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一句彌陀圣號,橫遍十方,豎窮三世,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能令具縛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號,換卻億劫妄想雜念。念得純熟,頓忘能所,暗合道妙,直達(dá)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之無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門巧入無生,故易行;其他法門正入無生,故名極難行也。

  由上所述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大事因緣成辦之關(guān)鍵。此法門暢佛本懷,度生要道;轉(zhuǎn)染成凈,返妄歸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他力妙法,離障易行;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全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大法,末世一切種種根基眾生,了生脫死之根本大法。

  《地藏經(jīng)》自一開始大長者子發(fā)愿,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母,是地藏王菩薩教導(dǎo)眾生、救度一切罪苦眾生的根本大法──念佛名號;全經(jīng)最后,以地藏王菩薩為一切眾生行大利益事,給出令一切眾生最終成佛的根本大法──念佛名號。由此可知,《地藏經(jīng)》真是給出了一個根本的菩提大法──念佛法門。

  《地藏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經(jīng)典呢?

  從《地藏經(jīng)》的意義來看:《地藏經(jīng)》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入滅前的托孤咐囑經(jīng)。他把自佛滅后直至彌勒成佛之間的一切天人及惡道眾生,統(tǒng)統(tǒng)托付給地藏王菩薩,令其勸化向善,直至發(fā)菩提心成佛,了佛本愿!兜夭亟(jīng)》是佛門的孝經(jīng),《地藏經(jīng)》是人天的因果經(jīng)。經(jīng)中,地藏王菩薩廣述造惡乃入三惡道之苦因;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樂果;發(fā)菩提心行善、乃至修持念佛法門,是了生脫死、直至成佛的正因。使一切眾生知苦而斷集,慕滅而修道也。

  從《地藏經(jīng)》的經(jīng)名來看:《地藏經(jīng)》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愿力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之愿力,愿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愿度一切眾生最終成佛。此“愿”亦為一切佛菩薩之根本大愿,故稱“本愿”。一名“地藏本行”,有愿無行,是為空愿。地藏菩薩發(fā)大誓愿,身體力行,從無量生死以來,至無量大劫以后,世世入三惡道度一切罪苦眾生,難行能行。此“行”亦為一切佛菩薩之根本大行,故稱“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以愿起行,以行感力。以不可思議的大愿大行,感得不可思議之大誓力,遠(yuǎn)超一切菩薩,故得本師釋迦文佛數(shù)數(shù)贊嘆!蛾幊秩虢(jīng)》云:“力應(yīng)以何為義?無能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地藏王菩薩威德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不為天魔所壞;能利益一切人天及六道眾生;有無窮膽識,勇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救度眾生,能為一切人天六道眾生之所依怙,所以稱為“本誓力”。

  從《地藏經(jīng)》的五重玄義來看:釋名,是以“人法”為名。“地藏”為人名,“本愿”(或“本行”、“本誓力”,義同)為法。辨體,以實(shí)相為體,故知此為大乘經(jīng)典也。明宗,以明因果為宗,以愿力度生為宗,故全經(jīng)廣述因果,知苦樂之因果,故有大愿度生之舉也。顯用,以改過遷善,進(jìn)而斷惑證真為用。故知此經(jīng)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圓頓經(jīng)典也。教相,以會權(quán)歸實(shí)為其教相。教相者,分“化法”:藏、通、別、圓,及“化儀”:頓、漸、秘密、不定也。依前“顯用”之分析,吾意以為此經(jīng)乃至圓至頓,兼顧“藏、通、別”及“漸、秘密、不定”也。何以故?以此經(jīng)“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復(fù)以念佛法門接引上上根之利根眾生也。上上之根,聞之頓開佛慧,速成佛道;下下之根,聞之漸種善根,終成佛道也。

  總之,《地藏經(jīng)》是一部不可思議的大乘圓頓法門之經(jīng)也。

  《地藏經(jīng)》全經(jīng)大綱如下:

  《地藏經(jīng)》分三卷,共十三品。每幾品合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義。第一大段是:“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及“分身集會品第二”這二品,說明地藏菩薩是下化眾生的人天幽冥教主。為什么呢?因?yàn)榇笫糠稚頍o量:上至天宮、中至人道、下至地獄,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勸世,令一切眾生離三惡道得生人天也。第二大段是:“觀眾生業(yè)緣品第三”、“閻浮眾生業(yè)感品第四”及“地獄名號品第五”這三品,說明地藏菩薩所教化的對象。這對象便是那些不孝雙親、不敬三寶、造業(yè)受苦的眾生。同時,也是說明一切眾生輪轉(zhuǎn)六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無明妄想導(dǎo)致身、口、意三業(yè)所致。第三大段是:“如來贊嘆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閻羅王眾贊嘆品第八”這三品,說明以什么因緣可以度化眾生離苦趣、升人天,亦就是燒香供養(yǎng)、誦經(jīng)禮拜、造幡造像、布施塔廟等功德也。第四大段是:“稱佛名號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神護(hù)法品第十一”、“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及“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五品,暢說一切諸佛的本懷──令一切眾生盡皆成佛之正因。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門。一切眾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而助因便是布施,財、法、無畏之三施也。以此正、助二因,可令一切眾生返妄歸真,返染成凈,終至成佛也。

  閱讀《地藏經(jīng)》如能把握此全經(jīng)之脈絡(luò),則全經(jīng)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矣。

  最后,再談?wù)動嘘P(guān)譯白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注解的問題。注解我是依丁福保的《佛學(xué)大辭典》進(jìn)行注解的。對于那些在《佛學(xué)大辭典》里找不到的詞匯,就參考圣一法師及宣化上人對《地藏經(jīng)》講解的內(nèi)容加以注釋。我注解的詞匯量大,注解得也比較詳細(xì),目的是為了使初學(xué)者能更多地通過本書來了解一下佛學(xué)的許多基本名詞。因?yàn)榉鸾讨谢久~太多,換句術(shù)語講,就是“名相”太多。法相宗就是大量地講解佛教名詞的一個宗派,《大智度論》也可說是解釋名相較多的一部論著。另外,佛教的詞匯有時在形式上同世間法的完全一致,而在內(nèi)涵上卻大大不同。這也是把注釋搞多、搞細(xì)的原因之一。

  其次,講講譯白的問題。經(jīng)中有不少的詞,不是用簡單的幾個詞就能把它白話化了的,然而又不能不講的,如“善知識”等,實(shí)在沒有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詞可以代替,只好直引其詞,歸入注解,由注解來詳說。有的勉強(qiáng)可以用幾句話來說明的,如“如是我聞”、“諦聽”之類,則盡量用現(xiàn)代文來表達(dá),以期起到譯白的作用。除了詞義之外,句義也很關(guān)鍵。經(jīng)中可以用一、兩句話講清,但譯白卻不可能用幾句話來講清。若不講清,則失去譯白的通俗易懂性;若要講清,又如橫云斷山似的,插進(jìn)一段話,把文氣一概砍斷。為此,我采取“引注”的方式,即在需要說明意義的那句話之后,加上一個“*”號,在當(dāng)頁的末端用一細(xì)長橫線加在正文的左下角,在細(xì)橫線底下,用“* 引注:”把要說明的話表達(dá)出來。這樣,既說明了問題,又不割斷了文氣,使文章的可讀性增強(qiáng)。

  以前第一次寫作《無量壽經(jīng)白話》時,是先寫成譯白,然后加以注解。后經(jīng)黃念祖居士提醒后,在第二稿就增加了注釋,直到最后定稿。以后的《金剛經(jīng)白話》及這次的《地藏經(jīng)白話》的譯白,都作到先把全經(jīng)的詞句進(jìn)行注釋,在明了全經(jīng)意義的基礎(chǔ)上再改寫白話,可以使“白話”與“注釋”相一致,令譯白更加準(zhǔn)確。

  這次譯白的工作進(jìn)行得很快,很順利,不能不說是佛力加被的緣故,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斷斷續(xù)續(xù)地把注釋及譯白全部完成。另外不得不提出感謝的是,在謄寫稿件上,心健居士承擔(dān)了全部謄稿的工作,特在此隨喜贊嘆,回向法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慚愧行人 三寶弟子 王智隆 頂禮

  時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 地藏王菩薩圣誕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