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信愿行,發(fā)愿最重要!

  智諭法師:凈土信愿行,發(fā)愿最重要!

  (智諭法師《佛七講話》節(jié)錄)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資糧,叫信愿行。不過各位是不是知道,信愿行三個當中,哪一個最重要?大家要知道,三資糧之中,愿最重要!

  「信」不過啟發(fā)這個「愿」,只有信,沒有愿,這樣沒有用。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愿往生,不愿見佛,那就沒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這個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沒有愿,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沒有用。

  大家記得,念佛一定要發(fā)大愿心,厭離娑婆,欣往西方。經(jīng)屢云:“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往生彼國!

  我們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們的愿力,超過我們的業(yè)力,才得度,才往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業(yè)力太重,只有一個力量,可以超過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們念佛的愿力有十分,業(yè)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業(yè)力有十分,愿力僅僅二三分,那往生就沒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過業(yè)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誠懇切發(fā)愿往生西方凈土。時時刻刻地,佛號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見彌陀。根據(jù)善導和尚講,每天晚上,都應該念發(fā)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發(fā)愿文。如果僅是念佛,沒有發(fā)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說,他一天念幾萬聲佛號,我問他:「你發(fā)愿往生沒有?」他說:「沒有。」那幾萬聲佛號是結善緣,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眾生,眾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這樣才能感應道交。

  我們發(fā)愿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覺你現(xiàn)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這個往生的愿心就發(fā)不起來,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樂。古德教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厭離娑婆,是佛所說的苦、集二諦;欣往西方,是佛所說的滅、道二諦。古德如此說,確實是深體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虛妄心,說“我聽人家說,學佛要不欣不厭、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聽其自然!边@種人是太愚癡!他不知佛法真諦、俗諦。無取無舍是真諦邊說,不從俗諦邊說。我們大家還是凡夫,就要想不厭不欣、不取不舍,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種自然外道。

  你們大家想想看,“轉凡成圣”,轉凡是厭下,成圣是欣上!爸T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是厭下,眾善奉行就是欣上!吧锨蠓鸬,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眾生使眾生離苦,就是厭下!半x生死,求解脫”,離生死就是厭下,求解脫就是欣上。所以說,從修道這邊來說,沒有不是厭離,沒有不是欣往?傊,從凡夫以至圣人,從圣人以至菩薩,菩薩以至等覺,無不是厭下欣上的。必至妙覺,過盡德圓,始無取舍也。從這修的一邊說,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時才沒有厭離沒有欣往。

  請問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這樣才起信愿行,念阿彌陀佛。

  有一種動作必須避免,就是只數(shù)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著念珠,天天數(shù),可是他心里一點佛號沒有,也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諸惡不作,也不眾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眾生。這種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記著,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數(shù)念珠,心里什么都沒有,趕緊改過來,那不是念佛。

  當你佛號一起的時候,就必須厭離娑婆苦,欣往西方樂。佛號一起,你那個心須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佛號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這樣念佛,是發(fā)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講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記得,不要空空白過,沒有愿力念佛。現(xiàn)在我們開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時候,要把嘴巴張開,把你的聲音放出來。這時候,有一種開朗的感覺,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張不開,聲音放不出來,有一種郁悶的感覺,得不到受用。怎么說得不到受用呢?你的聲音灌不滿你的耳朵,換句話說,你的聲音和你的心不能相應,怎么能和阿彌陀佛相應呢?你的聲音和你的心相應,自然和阿彌陀佛相應。

  念佛,最要緊的是以愿為主(智諭法師)

  我們要發(fā)甚么大愿呢?我們要發(fā)「愿生西方,愿見彌陀」的愿。如果大家有這樣堅決的愿,將來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都知道凈土三資糧是“信愿行”,而三資糧當中,以愿為主。必須以愿導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說:「有愿無行,其愿必孤。有行無愿,其行必虛!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這個愿便不能實現(xiàn)。如果只念佛,不發(fā)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葉大師說:「念佛三昧,一言以盡之:愿也。」信是啟發(fā)愿的,念佛的行,是完成這個愿的。要想往生凈土,有愿則生,無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別的,怪他沒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無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一切成功,都從愿心開始。要是沒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沒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軍隊被清朝打垮了。有一個軍官,是在軍隊里作一個小頭目。他小的時候,走到街上看見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威儀非常莊嚴。小孩看了,不知不覺起一種敬慕感,心說「將來我一定出家當和尚!

  所以說,佛以三十二相度化眾生。比丘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莊嚴的威儀,這也是度眾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連,就是見馬勝比丘威儀莊嚴,以此因緣,便發(fā)心依佛出家了。

  當時小孩對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過廟門口的時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陣。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時看見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沒有一點輕慢心。

  到他作了軍人,走進廟里,一定要脫帽致敬。這種恭敬心,就是從那個比丘種下來的。

  軍隊被打散以后,他一個人逃到深山里,吃沒吃的,喝沒喝的,逼得走投無路。

  他看見有一所小小廟宇,便走進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廟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見他進到廟里,便笑笑說:「你來啦!

  他點點頭。不知怎么,他忽然問出家人說:

  「師父!我出家可以吧?」實際上他是走投無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頭。

  出家人笑笑說:「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這樣,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廟里,只有他們兩個人,冷冷清清,非常凄涼。夜里,他獨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圓。他看著月亮,嘆氣說:「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這時他師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說道:「你不要怪呀,當初你發(fā)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頭看看師父,說:「我?guī)讜r發(fā)愿出家來?」

  他不知道,師父已經(jīng)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說:

  「當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見一個比丘很莊嚴,你不是發(fā)愿要出家的嗎?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滿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來了,趕緊跪了下來。

  你們看,那個小孩,不經(jīng)意地發(fā)愿,結果都能滿愿。何況我們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滿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寶,至誠念佛,保證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過業(yè)力。我們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過業(yè)力。

  我們留在娑婆,輪轉六道,就是讓業(yè)力拖住了。可見這個業(yè)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問釋迦牟尼佛說:「世尊!你的神通力這么大,有沒有比你神通力還大的?」

  佛回答他說:「有啊,業(yè)力就比神通力大。再過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箍梢姌I(yè)力是很大的。

  但是愿力比業(yè)力還要大。為甚么呢?因為愿力是業(yè)力之始,業(yè)力是愿力的增上。

  我們求往生的愿,是凈愿。凈愿若起,染業(yè)則止,所以凈愿可以超過染業(yè),這樣就得往生了。

  但是這種凈愿,必須相繼不斷。如果凈愿一斷,染業(yè)又生。如果凈愿始終不停,染業(yè)也就始終不起了。

  同時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相應,自然可以得到感應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發(fā)現(xiàn),凈土各經(jīng),乃至贊偈,發(fā)愿文等,都是充滿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開頭便是「愿我臨終無障礙!,所以我們作大回向時,要充滿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過是種遠因罷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時有發(fā)愿心,那便如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必得往生了。

  如果廣說其愿,像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一者禮敬諸佛。我們專禮阿彌陀佛。禮阿彌陀佛也就是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我們專稱阿彌陀佛。因為稱阿彌陀佛,也就是稱贊諸如來。為甚么呢?因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棄眾生不管,自己求往生。應該留在娑婆度眾生才對呀!

  龍樹菩薩說,菩薩有兩種,一種獲得無生忍,便有能力度眾生。一種未得無生忍,便沒能力度眾生。何況我們具縛凡夫呢?

  你說留在娑婆度眾生,先問你破無明斷煩惱了沒有?因為不破無明,就不得無生忍,不得無生忍就不能度眾生。所以,聲聞緣覺都不敢入生死度眾生,就是怕掉進來,出不去。因為他們未破無明,未證無生。所以自疾不療,能療他疾,無有是處。

  如果你破了無明,證了無生,那你是大菩薩,我沒話講。如果你亦是個具縛凡夫,煩惱具足,和其它人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那么眾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煩惱,一切外道也具足煩惱,大家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當然一切外道皆能度眾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眾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說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嗎?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證到解脫知見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沒有把握保住人身,萬一掉到地獄里去,怎么能度眾生呢?

  所以還是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獲得無生忍,再來娑婆度生,才是對的。所以說「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yǎng)入娑婆。」

  奉勸大家,至誠念佛,發(fā)愿求生西方,獲得無生法忍,再來娑婆維持。

  有兩種力量不可思議:一個是業(yè)力不可思議,一個是愿力不可思議。我們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勝過業(yè)力。如果一個人求往生的愿心切,臨終時有病痛也不會感覺的。因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縱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終后一剎那間,自己的愿力和阿彌陀佛愿力相應,便可隨愿往生了。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求度眾生。如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如果病人體弱無力,不能出聲念佛,也不可勉強他,使他起煩惱,可以時時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師說,如果病人臨終時左脅而臥,也不勉強他右脅臥,或是強自翻動他。那樣會令他煩惱墮落,于他無益。只宜安慰他,開導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議,古德說,若熱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蟲中。若被凍死的人,若墮地獄中,多生熱地獄。這都是隨其愿力受報的。所以愛酪沙彌,死后還墮酪中作蟲;愛財長者,命終還生家中作守護犬(愛書的人,死后容易成為書蟲)。佛在世時,一位長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臥在門口當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長者子家中來,狗見佛入門便吠。佛對狗說:「某某長者,你現(xiàn)在作了狗,還那樣愛財嗎?」狗聽了非常慚愧。長者子聽了很奇怪。佛告訴他說:「這只狗是你父親,以惡業(yè)因緣,死后落入畜生道。因為愛他生前的錢財,所以還到你家來作狗!

  長者子不信。佛讓他把他父親生前的食器,盛了飯擺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飯。佛又告訴長者子:「因為你父親生前,埋了寶藏在地下,就在門口當中。所以這只狗天天守護在門口當中!归L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寶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切愿往生,與阿彌陀佛的悲愿相應,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們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