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

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

  下午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個老題目:“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兩句話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開始就講這個內(nèi)容,所有古圣先賢講說的道理也不外乎這兩句話。所謂的覺悟,佛教智慧,有智慧才能覺悟人生;奉獻,佛教的原話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意義,就是以覺悟的心態(tài)勤修戒、定、慧來直面人生;奉獻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息滅貪、嗔、癡,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癡的人,叫他來奉獻人生,他做不了。覺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精神來奉獻人生。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落實覺悟人生,就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的素質(zhì),不斷地來改造自己。這句話講了幾十年了,實際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話,非常有意義的話,每一個人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來到世間就是在改造自己。對于每天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所面對的各種繁雜的社會關系、人事關系,我們要不斷調(diào)整心態(tài),想種種辦法去適應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觀心態(tài)去適應外在的人和事。

  我們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歸納成三件事,用三個方法去改造三件事。三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貪、嗔、癡。我們不能適應外在的環(huán)境,不能適應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為內(nèi)心有障礙,使得智慧得不到開發(fā),慈悲的精神得不到發(fā)揚,不能覺悟人生,不能奉獻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們內(nèi)在的障礙排除、洗刷、改變,每時每刻

  覺悟人生是以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態(tài)來直面人生,改造就是這個意思。佛教的精神,從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要我們要“破”。破什么東西?破除無明。叫我們要“斷”,斷什么呢?斷除煩惱。佛教講兩件事,一個是“斷”,一個是“證”,加在一起就是“斷惑證真”。整個修行的道路就是不斷地斷惑,不斷地接觸、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實,就是原本的東西。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斷惑證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的過程。

  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想著這件事,只想到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兒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盤水果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多子多孫發(fā)大財。這還是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還是受貪心的指使,貪心叫我們燒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報。那么供養(yǎng)布施有沒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態(tài)來供養(yǎng),不能以少少的東西來索取多多的回報,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布施供養(yǎng),不符合因果。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雖說春種一粒子,秋收萬顆糧,比如說種一粒小米下去,收一穗小米確實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種下去到收獲這一穗小米,這個中間有什么過程?這個過程很復雜很辛苦,從播種的那一刻開始就要精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澆水,管理得不好,顆粒無收,管理得好,確實種一收萬。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種子很重要。一定要選擇有生長能力的種子,不能是發(fā)了霉的種子。選擇種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種福田首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種子種在什么地方才能得到收獲呢?一定是要種在能生長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路上,這顆種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發(fā)芽生根成長,一定要種在適宜于

  農(nóng)作物生長的土壤上。有了種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獲,還要進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從事過農(nóng)事生產(chǎn)的,知道一粒種子種下去到收獲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學習佛法同樣如此。我們歸依三寶,發(fā)起對佛法的信心,這是開始播種的過程;我們修布施,對三寶供養(yǎng)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講修行的六度法門,布施是第一條,布施能淡化我們的貪心,因為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很難。佛教講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貪心,破除貪心從布施開始。但同時又強調(diào),不要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那只不過是把你的貪心改變一個形式。不求回報的布施還有沒有功德呢?求回報功德小,不求回報功德大。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報不就是那么一點事嗎?希望供點水果馬上不發(fā)燒,如果你心態(tài)稍微調(diào)整一下,發(fā)燒的問題馬上就解決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個什么心態(tài)?那種心態(tài)像大海、像宇宙一樣,那種心態(tài)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種障礙,消除各種業(yè)障,消除各種疾病。

  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事情,有的人想做一點好事,有的老人在馬路上過街的時候不敢走,這時也有人去扶一下,特別殷勤,希望別人留意他,最好是新聞記者能看到,采訪報道一下。不過更多的人不是這樣,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說明這個人心態(tài)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沒有別的用心,這種人很高尚,很了不起。人人盡管不知名,做多了總有人知道,還是有人表揚他,“這個人是好人,做好事從來不留名”。這個表揚是另一個性質(zhì),而且會真正得到社會輿論的重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