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四)

  ◎1997.09.4講于法云文教協(xié)會

  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四)

  釋傳道主講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壹、釋品題

  惟念品者 守微之始

  內(nèi)思安般 必解道紀

  惟,一音(違)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微,音(眉)bi5文其切

  始,音(屎、矢)si2時紀切

  般,音(班)pan1邊干切

  在解釋本品〈惟念品〉的品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念」在佛法中的二個意義:一是明記不忘(為其體),一是憶持對治(為其用)。

  何謂明記不忘呢?從負面來講:對于自己曾經(jīng)犯過的錯誤、得到的教訓,我們明記不忘這個失敗的經(jīng)驗,不再重蹈覆轍,以后便不會再吃同樣的虧、受同樣的苦。

  這說來似乎容易,但多數(shù)人卻是在同樣的錯誤、同樣的教訓,與同樣的苦難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輪回。他難道不覺得苦嗎?不!他很苦的,而且迷于此苦,不知如何出離。所以我常說:很多人是有「經(jīng)歷」,而沒有「經(jīng)驗」。因為他始終沒有找到失敗與錯誤的原因,而將其明記不忘;更沒有從苦難當中學習、反省,而得到正向的成長,所以只得一次又一次的「經(jīng)歷」那些惡性循環(huán)的苦而不克自拔!

  正面來講:對于學過的佛法真理,我們一定要明記不忘,臨到要用的時候,才能夠憶持對治而正念現(xiàn)前。但我們常常是學了很多,也背了很多,可是一遇境界現(xiàn)前,卻什么都想不起,就隨著境界而團團轉(zhuǎn)了!有一句臺灣諺語說:『拳頭學二十四館,拍一只胡螓(蒼蠅)拍夾呯呯喘。』就將這種窘境,形容得十分貼切傳神!

  學,以致用;學而不能致用,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沒能將佛法內(nèi)化到自心,成為資益成長的養(yǎng)分。而所以如此,原因不外就是內(nèi)心散亂,以致于不能將所學明記不忘、憶持對治所致。所以在本品「惟念品」中,佛陀就教示我們透過定中的思惟觀念,將多聞熏習而來的法義,內(nèi)化為我們的見解與人生觀,乃至應用于自己的立身處世。

  見解與思惟,左右一個人的言行;但是有了正確、合理又適當?shù)囊娊馀c思惟,并不就意味著自己不會做錯事、說錯話。就凡夫而言,理解與行踐,不但常常是不能統(tǒng)一的,甚且彼此之間,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尤其,凡夫的一切動身發(fā)語,始終離不了煩惱,也始終要與外界的煩惱惡欲相應,所以總要在一再的錯誤與挫敗之后,才能看見自己、認識自己,也看清外界、認識外界。

  后悔也罷(后悔無益),懺悔也罷(懺悔以后又故態(tài)復萌,還是枉然)!做過的一切事,說過的一切話,仍如覆水般無可收回;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從過去所經(jīng)歷的一切中,找到得失成敗的關(guān)鍵,并且從此超脫出來,終止那樣的輪回!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擔當,擺脫那些誘引我們沉淪的煩惱惡,而奮力向上!

  這就不僅僅在我們的言語身行上用功夫了,所以品題開宗明義便告訴我們:要慎「守」內(nèi)心任何一個細「微」的念頭「之」伊「始」,從起心動念之初,便覺知它的善與惡,然后抉擇該做不該做、該說不該說,如此,才能防微杜漸、防患未然,而使惡止善行。

  但是,從我們觸對外境,到發(fā)動身語意行去回應,那么短促的時間里,我們?nèi)绾稳ビX知這個(六)根、(六)境、(六)識三和合觸,而后受(領納)、想(認知)、思(審慮、決定、發(fā)動身語意三業(yè)行)的過程,并且如實、如理的領納、認知,從而如分的表達于身語呢?這非得先摒息外緣,專注于「內(nèi)」心的「思」惟觀察,始能揭發(fā)心中那幽微深隱的部分,而予對治修正。

  對此,佛曾說了諸多的修習法門,來息止學人紛飛的妄念,這里所說的,是被稱譽為二甘露門之一的「安般」念──念住息觀。「安般」,乃安那般那(AnApAna)之略稱。安那(AnA)為入息(吸),般那(pAna)為出息(呼),安般念即于坐中觀呼吸,念住出入息,以達攝心一境的方法。妄心一旦得到止息,在靜定當中,思惟觀察向所聽聞的佛法義理,「必」能勝「解」佛說「道」法之「紀」要,而引發(fā)真智慧以斷煩惱。

  人活著,是因為有呼吸;只要一息不來,這一期的生命便要宣告結(jié)束。呼吸是如此莊嚴的一件事,只可惜我們的心太粗、太濁,也太亂,所以一向就輕忽它的存在。其實,呼吸的輕濁、緩急,與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密切攸關(guān),所謂心平氣和,倘使我們的內(nèi)心平靜,則氣(呼吸)自然調(diào)和舒緩。反之,當內(nèi)心生起貪瞋煩惱,那呼吸一定急促混濁,所以經(jīng)由觀呼吸,我們更容易覺察到自心是否清凈光明。知所覺察,那才能憶念所學的佛法義理,而有效的對治調(diào)整。

  這世間本沒有天生的彌勒佛,也沒有自然的釋迦如來,所以修行,不是要人不犯錯,一次就做對、說對,一切無懈可擊。果真如此,那成了圣人了,哪還需要修什么行?可貴的是不怕做,也不怕錯,錯了就虛心認錯、改過、不再犯,那才有走出固陋閉塞的自我,而迎向智慧光明的可能!否則,畏畏縮縮、遮遮掩掩的,我們能逃避得幾時?

  古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唯慮覺遲!1「一起便覺,一覺便轉(zhuǎn)。」2凡夫在對境之時,要沒有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要緊的是:這個或善或惡的念頭一生起,我們就能夠覺察到,而且清楚明白!善的、有利于人的,我們鼓勵它、增長它;惡的、不利于人的,我們看住它、扭轉(zhuǎn)它,至少不讓它發(fā)展到身語,去傷人、害己,那么,這便是修行了!

  貳、釋頌義及因緣

  1.出息入息念 具滿諦思惟

  從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說

  具,一音【舅】ku7求遽切

  一音(技、忌)ki7求芰切

  諦,音(帝)te3地計切

  惟,一音(違)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竟,音(敬、徑)keng3求敬切

  觀「出息(呼)入息(吸)」的持息「念」住,是修止的得力法門。藉由念、觀息調(diào)和呼吸,使粗動散亂的心安靜下來,系念于出入息上;「從」息入鼻腔之「初」,到終了(「竟」,終之意)的覺息遍全身,每一個流程都了了分明,并且「通利」(不艱濇)順暢、綿密勻長、若存若亡。再進以調(diào)心,使其不惛沉、不掉舉、不散亂,而得平正安定。如此,身、息、心「具」得圓「滿」的調(diào)攝,而后在靜定之中,如實「諦」察「思惟」曾習過的佛法義理,如蘊、處、界,無常、無我、空等,以修發(fā)真慧,即可趣向解脫「安」隱,「如佛所說」的寂滅涅槃。

  ※※※※※

  我們的心,一如未經(jīng)馴服的野馬,又如縱歸山林的猿猴,一刻都不曾停止它的躁動奔逸;不是念此顧彼,就是思前想后,難得專注于當前的這一刻。因為內(nèi)心散亂,所以「情意容易沖動,認識不能明確(散亂重的,連世間學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只得)一味隨著環(huán)境而轉(zhuǎn)動!3

  散亂,實「為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4,助長愛見無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散亂,人們因此「陷溺于多憂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5由于散亂,人們因此隨順煩惱的牽引,造業(yè)受苦。這唯有「修定才能不受欲樂的系縛,不為散亂所嬈亂,心地明凈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6是以修定雖然共于世間其他宗教,但是要達佛教『自凈其意』的理想,乃至引發(fā)無漏智慧而得解脫自在,則非賴持凈戒為基,而以修定為助力不為功──這是說明所以修定的理由與動機。

  最近幾年,習禪修定儼然形同顯學,自政要權(quán)貴,以迄佛教徒、非佛教徒,對于暫息緣務,而作短期的打坐修禪,似已蔚然成風。我自己早年對于打坐修定,也曾著實下過一番功夫,并且頗有得于心;只是,從不曾開過禪修的課程。為什么?因為一般人凈行、正見的基礎工作都沒做好,就癡想修禪得定,到頭來恐怕著魔的多,成就的少!

  修習禪定,究應下什么預備功夫呢?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書中,即揭示了二項要點,學人若欲學而有成,理當遵囑,依教奉行,茲敬錄如下:

  一、依于慈心:修定,不是為了好奇,不是企圖滿足無限的欲樂,延壽長生,或者為了引發(fā)神通來報仇;要存著慈念,就是利樂眾生的意念來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習成就。成就了,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嬈亂眾生,如聚眾作亂等。

  二、住于凈戒:必須受持凈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yè)不端,修定就會招魔著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結(jié)果是成為魔王眷屬,自害害人。7

  至于修定的方法,則不出調(diào)身、調(diào)息與調(diào)心三者;《天臺小止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則將調(diào)飲食與調(diào)睡眠也一并列入,成為五事。打坐修禪,首先要注意肚子不宜吃得太飽(易惛沉),也不能太餓(易打妄想);不宜太疲勞(會成為瞌睡禪),也不能在劇烈運動之后;打坐處的光線不可太亮(心不易安止),也不能全暗(易恐怖、惛沉),否則即不易得定。

  先說調(diào)身:坐下來,要留意身體不可以直接受風(易致禪病),雙腳單盤或雙盤皆可,兩手則相合輕置腿上(不可貼近丹田,以免打妄想),腰椎挺直,臀部與兩邊膝蓋成一正三角形(臀部微墊高),全身保持自然放松,卻安穩(wěn)不晃動。坐姿不可前俯后仰,若身著海青或長衫,可以先將頭低下,后脖子慢慢抬高,當頸背正好碰觸到立起的衣領,就是最理想的姿勢。

  坐姿調(diào)整好,其次當開口,徐徐吐出胸中穢氣,如是經(jīng)三次,然后閉口,將舌頭輕輕抵住上腭,如此口水即會順著喉嚨自然流下去。再來就輕闔雙眼(亦可微微張眼),開始觀呼吸。

  次說調(diào)息:將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去感知它的冷熱、粗細、長短。一口氣吸進來,觀察它經(jīng)過鼻腔,到氣管,到肺部,再下到橫膈膜;然后再反方向觀它自鼻中呼出去。如果數(shù)入息(吸),就不數(shù)出息(呼);數(shù)出息,就不數(shù)入息,如是從一數(shù)到十,反復循環(huán)。萬一忘記數(shù)到哪里了,就再從一開始數(shù),務要使心隨息轉(zhuǎn),息息分明,這是「數(shù)」息。

  等到心安靜下來,再忘失,那就不必再數(shù),只要隨著它就好了,這是「隨」息。「久久修息漸成,心與息,如形影的不離。忽而心息不動,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8這是「止」息。調(diào)息,應注意離風相(出入息有聲)、喘相(出入息結(jié)滯不通,印順導師形容如刀刮竹,一頓一頓有形可見)、氣相(出入息雖無聲,也不艱濇,但口鼻仍有氣入之感),離此三相而「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9,此即息相。

  再說調(diào)心: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呢?要修得正定,則當勤修八種斷行──信、欲、勤(精進)、(輕)安、(正)念、(正)知、(正)思、舍(平等持心),以滅除懈怠、忘圣言、惛沉掉舉、不作行、作行等五種過失。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定心。10

  修定的動機、準備工作與內(nèi)容,就略作以上的介紹。平日,我們或許難得有機會能夠「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但至少每天利用晨起、睡前,早晚各十分至二十分鐘的時間,將自己沉淀下來,這應該是做得到的。靜下來,就反省自己一日里的起心動念、言語身行,是否如實、如理、如分,是否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又該如何改正自己、增益自己?不為解脫生死那般高遠的理想,但至少做到最起碼的──認識自己、凈化自己!若得定課專修,則當增長時間、次數(shù),精勤不懈,方克有功。(待續(xù))

  【注釋】:

  1.《宗鏡錄》卷三十八(大正48.638上)。

  2.明.洪應明(一說洪自誠)《菜根譚》。

  3.~6.印順導師,《成佛之道》(新版)頁114。

  7.同注3.,頁114~115。

  8.同注3.,頁315。

  9.隋.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46‧466上)。

  10.詳見印順導師,《成佛之道》(新版),頁306~314;316~318。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