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釋山第十一
[疏]“釋山第十一”!疳屧:案《釋名》云:“山,產(chǎn)也!毖援a(chǎn)生萬(wàn)物。《說(shuō)文》云:“山,宣也,宣氣散生萬(wàn)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釋諸山之名,故云釋山。
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岳,(吳岳。)河?xùn)|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華”至“江南衡”。○釋曰: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guó)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zhèn)曰岳山!薄罢龞|曰兗州,其山鎮(zhèn)曰岱山!薄罢痹徊⒅,其山鎮(zhèn)曰恒山!薄罢显磺G州,其山鎮(zhèn)曰衡山!编嵶⒃:“鎮(zhèn)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岳,知者,案鄭注《大司樂(lè)》云:“五岳,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經(jīng)典群書言五岳者,皆數(shù)嵩高不數(shù)岳。而鄭云然者,蓋鄭有所案據(jù),更見異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為定解,下文別釋。云“河南華”、注“華陰山”者,案《禹貢》“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装矅(guó)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比粍t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下皆放此。在華陰縣界,故曰華陰山也。云“河西岳”、注“吳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吳岳。鄭玄云:“在博。”云“河?xùn)|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鄭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為北岳”是也。鄭玄云:“在上曲陽(yáng)。”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貢》云:“岷山導(dǎo)江。”又曰:“岷山之陽(yáng)至于衡山!笨鬃⒃:“衡山,江所經(jīng)!比粍t江水經(jīng)此山之北,東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鄭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襲,陟。(襲亦重。)
[疏]“山三襲,陟。”注“襲亦重”!疳屧: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謂之襲,故以襲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猶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兩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兩山相重”。○釋曰:成,重也。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
一成,坯。(《書》曰:“至于大伾!薄鹋,備悲切。)
[疏]“一成,坯”!鹱ⅰ啊稌吩:‘至于大伾。\’”○釋曰:案此文則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伾!啊稌吩弧闭,《禹貢》文也。孔安國(guó)云:“山再成曰伾!迸c此不同者,蓋所見異也。鄭玄云:“大伾,在修武武德之界。”張揖云:“成皋縣山也!薄漢書音義》臣瓚以為皆非。今黎陽(yáng)縣山臨河,豈不是大伾乎?瓚意當(dāng)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蓋依此名!疳,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蓋依此名”!疳屧:《詩(shī)•大雅》云:“崧高維岳!泵珎髟:“崧,高貌!薄夺屆吩:“崧,竦也。亦高稱也!崩钛苍:“高大曰嵩!贝藙t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無(wú)正文,故云“蓋”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崟。)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崟”!疳屧:言山形雖小而高嶔崟者,名岑也。
銳而高,嶠。(言鑯峻!饙,音喬。)
[疏]“銳而高,嶠”。注“言鑯峻”!疳屧:銳則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嶠!列子》曰:“浡海之東有壑,其中山曰員嶠!鄙w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廣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廣貌”!疳屧: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禮記•檀弓》云:“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扈扈爾。\’”鄭注云:“扈扈謂大廣!鄙w取此義也。
小而眾,巋。(小山叢羅!饚h,丘鬼切。)
[疏]“小而眾,巋”。注“小山叢羅”!疳屧:言山小而眾、叢萃羅列者,名巋。
小山岌大山,峘。(岌謂高過(guò)!疳,魚泣切。峘,桓。)
[疏]“小山岌大山,峘”。注“岌謂高過(guò)”!疳屧:言小山與大山相并,而小山高過(guò)於大山者,名峘。非謂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屬者,嶧。(言駱驛相連屬。○屬,燭。嶧,亦。)
[疏]“屬者,嶧”。注“言駱驛相連屬”!疳屧:言山形相連屬、駱驛然不絕者,名嶧。駱驛,連屬不絕之辭!队碡暋吩:“嶧陽(yáng)孤桐。”《地理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取此名也。
獨(dú)者,蜀。(蜀亦孤獨(dú)。)
[疏]“獨(dú)者,蜀”。注“蜀亦孤獨(dú)”!疳屧:言山之孤獨(dú)者名蜀。案《說(shuō)文》云:蜀,蟲名!对(shī)》云:“蜎蜎者蜀。”《釋蟲》云:“蚅,烏蠋!惫:“大蟲如指,似蠶。”此蟲更無(wú)群匹,故云蜀亦孤獨(dú)。既蟲之孤獨(dú)者蜀,是以山之孤獨(dú)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疳屧: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釋曰:言山形中央蘊(yùn)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岡。(謂山長(zhǎng)脊。)
[疏]“山脊,岡”。注“謂山長(zhǎng)脊”!疳屧:孫炎云:“長(zhǎng)山之脊也!毖愿呱街L(zhǎng)脊,名岡!对(shī)》云“陟彼高岡”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疳屧: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shuō):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
山頂,冢。(山顛。)崒者,厜。(謂山峰頭巉巖。○崒,子恤反。厜,子規(guī)切。音危。)
[疏]“山頂”至“厜”。○釋曰:此二句釋《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傳云:“山頂曰冢!编嵐{云:“崒者,崔嵬。”雖音字小異,義實(shí)同也,是取此文為說(shuō)。彼云:“冢者,謂山頂也!薄夺屟浴吩:“顛,頂也!惫蚀斯啤吧筋崱。彼云:“萃者,謂山顛之末,其峰巉巖厜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形如堂室者!妒印吩:“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疏]“山如堂者,密”。○釋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注“《尸子》至”美樅”。○釋曰:此《尸子•綽子》篇文,引之證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防,堤。盛,音成。)
[疏]“如防者,盛”。注“防,堤”!疳屧:此盛,讀如粢盛之盛。堤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堤防者,亦名盛也。
巒,山墮。(謂山形長(zhǎng)狹者,荊州謂之巒!对(shī)》曰:“嶞山喬岳!薄饙,湯果切。)
[疏]“巒,山墮”!疳屧:凡物狹而長(zhǎng)者,謂之嶞,則此言山嶞者,謂山形狹長(zhǎng)者,一名巒也。○注“《詩(shī)》曰:‘嶞山喬岳。\’”○釋曰:《周頌•般》篇文也。
重甗,隒。(謂山形如累兩甗。甗,甑。山形狀似之,因以名云!鹬,平聲。甗,言蹇反。隒,音儼。)
[疏]“重甗,隒”。注“謂山”至“名云”。○釋曰:孫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鄭眾注《考工記》云:“甗,無(wú)底甑!薄斗窖浴吩:“甑,自關(guān)而東謂之甗!惫手[,甑也。
左右有岸,厒。(夾山有岸!饏,口閣切。)
[疏]“左右有岸,厒”。注“夾山有岸”!疳屧:謂山兩邊有水,山與水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宮小山,霍。(宮謂圍繞之!抖Y記》曰“君為廬宮之”是也。)
[疏]“大山宮小山,霍”!疳屧:宮猶圍繞也。謂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宮,小山名霍也!鹱ⅰ皩m謂”至“是也”!疳屧:“《禮記》曰”者,《喪大記》文也。鄭注云:“宮謂圍障之也!币,證宮為圍繞之義也。
小山別大山,鮮。(不相連!饎e,彼列切。鮮,息淺切。)
[疏]“小山別大山,鮮”。注“不相連”!疳屧:謂小山與大山分別不相連屬者,名鮮。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
山絕,陘。(連中斷絕!痍,形。)
[疏]“山絕,陘”。注“連中斷絕”!疳屧: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多小石,磝。(多礓礫!鸫x,音敲。)
[疏]“多小石,磝!弊ⅰ岸囗涞[”!疳屧:礓礫,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釋名》曰:“小石曰礫!
“多大石,礜。(多盤石!鸬N,音殼。)
[疏]“多大石,礜”。注“多盤石”!疳屧:盤,大石也。山多此盤石者名礜。
多草木,岵;無(wú)草木,峐。(皆見《詩(shī)》!疳,戶。峐,屺。)
[疏]“多草木,岵;無(wú)草木,峐”。注“皆見《詩(shī)》”。○釋曰:峐當(dāng)作屺,音起。案《詩(shī)•魏風(fēng)》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傳云:“山無(wú)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迸c此不同者,當(dāng)是傳寫誤也。王肅解依《爾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疔,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釋曰:謂山巔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無(wú)水,澩。(有停潦!饾,音學(xué)。)
[疏]“夏有水,冬無(wú)水,澩”。注“有停潦”!疳屧: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澩。
山豄無(wú)所通,谿。(所謂窮瀆者,雖無(wú)所通,與水注川同名!鹭K,音瀆。)
[疏]“山豄無(wú)所通,谿”!疳屧:豄即溝瀆也。山有豄而無(wú)通流者,名谿。注“所謂”至“同名”。○釋曰:云“所謂”者,所謂《釋丘》云“窮瀆,汜”者也。云:“與水注川同名”者,即《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土謂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鸫,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為砠。(土山上有石者!鸪^,七余切。)
[疏]“石戴”至“為砠”。○釋曰:《詩(shī)•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泵珎髟:“崔嵬,土山之戴石者!薄笆酱魍猎怀^!迸c此正反者,或傳寫誤也。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別山陵間有水者之名!饾,音虞。)
[疏]“山夾”至“水澞”。○釋曰:謂山間有水者名澗。《詩(shī)》云“考盤在澗”,是也。其陵間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為岫。(謂巖穴。)
[疏]“山有穴為岫”!疳屧:謂山有巖穴者為岫也。
山西曰夕陽(yáng),(暮乃見日。)
[疏]“山西曰夕陽(yáng)”。注“暮乃見日”!疳屧:日即陽(yáng)也,夕始得陽(yáng),故名夕陽(yáng)。《詩(shī)•大雅•公劉》云:“度其夕陽(yáng),豳居允荒!笔且。
山東曰朝陽(yáng)。(旦即見日。)
[疏]“山東曰朝陽(yáng)”。注“旦即見日”。○釋曰:謂山頂之東皆早朝見日。但是山東之岡脊總曰朝陽(yáng)!对(shī)•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yáng)!笔且病
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即天柱山。潛水所出。)恒山為北岳,(常山。)嵩高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疳屧:案《周禮•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惫蚀酸屩。《白虎通》云:“岳者何為?岳之為言捔,捔功德也。東方為岱者,言萬(wàn)物皆相代於東方也。南方為霍,霍之為言護(hù)也,言太陽(yáng)用事護(hù)養(yǎng)萬(wàn)物也。西方為華,華之為言獲也,言萬(wàn)物成熟可得獲也。北方為恒,恒者,常也,萬(wàn)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為嵩,嵩言其高大也!讹L(fēng)俗通》云:“岳,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則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謂之岳也。案《詩(shī)》傳言四岳之名,東岳岱,南岳衡。此及諸經(jīng)傳多云:泰山為東岳,霍山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讹L(fēng)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zhǎng)也。萬(wàn)物之始,陰陽(yáng)交代,故為五岳長(zhǎng)。王者受命恒封禪之。衡山,一名霍。言萬(wàn)物霍然大也。華,變也,萬(wàn)物成變由於西方也。恒,常也,萬(wàn)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與霍,泰之與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長(zhǎng)沙湘南縣!睆堃尽稄V雅》云:“天柱謂之霍山!薄兜乩碇尽吩:“天柱在廬江潛縣!眲t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以來(lái)衡、霍別耳。郭云:“霍山今在廬江潛縣西南,別名天柱山!睗h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岳。南岳本自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也。而學(xué)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岳,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為武帝在《爾雅》前乎?斯不然矣。竊以璞言為然。何則?孫炎以霍山為誤,當(dāng)作衡山。案《書傳•虞夏傳》及《白虎通》、《風(fēng)俗通》、《廣雅》并云:“霍山為南岳。”豈諸文皆誤?明是衡山一名霍也!鹱ⅰ凹刺熘健撍觥!疳屧:此據(jù)作注時(shí)霍山為言,此山本名天柱。漢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於此,故又名霍山。其經(jīng)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釋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經(jīng)》云:“半石山東五十里曰少室山。又東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陽(yáng)城縣西。”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之大室,西謂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謂之室。”是也。
梁山,晉望也。(晉國(guó)所望祭者,今在馮翊夏陽(yáng)縣西北臨河上。)
[疏]“梁山,晉望也”。注“晉國(guó)”至“河上”。○釋曰:言梁山在晉國(guó)境內(nèi),晉以歲時(shí)望祭之,故云晉望也。云“晉國(guó)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經(jīng)云:“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公羊傳》云:“三望者何?望祭也!编嵕詾橥,祭山川之名也。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則不祭。賈逵、服虔、杜預(yù)皆以為三望分野之星、國(guó)中山川!冻Z(yǔ)》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國(guó)語(yǔ)》者皆云: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後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則分野之星國(guó)內(nèi)山川其義是也。今案,昭元年《左傳》云:“辰為商星!薄皡闀x星!庇帧抖Y記•禮器》云:“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呼池!奔按嗽啤傲荷,晉望也”。然則晉國(guó)三望謂參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晉國(guó)所望祭者”。云“今在馮翊夏陽(yáng)縣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臨河上”者,成五年《公羊傳》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惫手R河上。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yǔ)序說(shuō)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guó)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shuō)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zhǎng)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guó)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guò)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
- 大學(xué)問(wèn)
- 新語(yǔ)
- 郁離子
- 圍爐夜話
- 日知錄
- 論語(yǔ)全文
- 大戴禮記
- 新序
- 中論
- 新書
- 中說(shuō)
- 孔子家語(yǔ)
- 顏氏家訓(xùn)
- 說(shuō)苑
- 荀子
- 百家姓
- 笠翁對(duì)韻
- 千字文
- 朱子家訓(xùn)原文及翻譯
- 朱子家訓(xùn)全文
- 笠翁對(duì)韻全文
- 千字文解釋
- 千字文全文帶拼音
- 讀《菜根譚》有感
- 菜根譚名句、菜根譚名言、菜根譚名言名句解析
- 《弟子規(guī)》全文解釋
- 弟子規(guī)全文
- 論語(yǔ)八則+翻譯
- 論語(yǔ)簡(jiǎn)介
- 論語(yǔ)名句
- 論語(yǔ)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 論語(yǔ)七則
- 論語(yǔ)十則原文
- 論語(yǔ)十則原文及翻譯
- 千字文 全文及解讀
- 百家姓全文(帶拼音)
- 二十四孝
- 孝經(jīng)全文
- 壽康寶鑒白話文
- 新三字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