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詩《九卷》”首演 讓“功夫開口說話”
“諸相非相 修行無相”,原本井然有序的齋堂,儼然成了歡樂的修行場所。碗碟騰挪飛舞,樂聲輾轉悠揚,吃趣百生的歡悅中,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竟也前來助興!大師傅干脆來了段自創(chuàng)的“功夫芭蕾”,處處可見的是飄忽不定的身影。
6月6日晚,大型原創(chuàng)功夫劇《功夫詩·九卷》在保利劇院首演,融入舞蹈和形體動作的全新功夫表演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演出效果來看,“功夫詩·《九卷》”是功夫與形體的一次完美聯(lián)姻,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體裁。它的創(chuàng)作切入點不是展示功夫本身,而是運用功夫發(fā)展中形成的肢體語言和內涵,以佛教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禪學等文化作為依托,展現出富有獨特神韻的中國功夫,使功夫開口說話,讓眾生歡喜修行。
“功夫詩·《九卷》”全篇分為九章,以為《經》卷為始,最終歸為“離苦得樂,覺悟菩提”的《境》之主題。九個篇章作為全劇的靈魂通篇鋪開,相互獨立卻形散意合。九個章節(jié)著重講述了眾生在修行不同階段的心態(tài)、感悟和境界。
記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傾》卷,以“自覺修行,歡喜自在”為主題,在一場“天雨”之下表演得酣暢淋漓,“婀娜”的紙傘悄然飄入了眾行者的手中,隔開了現實和夢幻的兩個世界。在這場心靈的受戒洗禮中,不見武功克敵制勝的剛韌與凌厲,取而代之的是眾生細雨般輕靈的身法和飄逸的神形。油紙傘羅列成排,悠然成詩,在細雨綿綿中成為一道獨特風景。
文學家阿城、影視導演周沖、香港演員徐錦江等數位文藝名人在看完演出后,也對這出富有很多新鮮元素的功夫劇表示贊賞。導演周沖表示,“功夫詩·《九卷》”融入了很多電影美學,還使用了蒙太奇的創(chuàng)作手段,是一個不多見的舞臺劇。
據了解,首演前一天主創(chuàng)人員還在對該劇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不斷調整,導演劉震表示將盡最大的努力,使每一卷都盡善盡美,為廣大功夫和藝術愛好者呈現出一部優(yōu)秀的舞臺作品。據悉,在北京演出之后,“功夫詩·《九卷》”還將赴澳洲、美洲等地巡演。(稿源:新華網)
- 上一篇:少林寺邀請?zhí)煜戮⒏搬陨秸摱U
- 下一篇:通訊:“行腳托缽送愛到四川”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