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答:佛陀的遺教是什么?

\

  “佛陀的遺教是什么?”

  佛使比丘答:

  眾所皆知,遺言就是一個人臨終前所交待的話。佛陀臨入滅時,說出最后的遺言:“一切因緣和合法,必定敗壞,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斷地遷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無常(anicca),不停地變化,無止境地遷流,這樣不斷的遷流,完全無“我”、非“我所有”,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換句話說,佛陀叮囑我們:別傻!別對事物入迷!別認為有什么可執(zhí)著!別輕率地執(zhí)著任何事物,這是佛陀所說“不要放逸”的意思。我們應該要時常具足精勤!

  且看現(xiàn)代年輕人的問題,他們是多么輕率啊!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愛、可取,執(zhí)著于愛、執(zhí)著于恨,到頭來,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惱罷了!這種人沒有遵行佛陀遺言中的教導,辜負生為人身、長于佛教家庭,辜負自己是佛教徒,他們沒有實踐佛陀最后的期許!

  我們所有的人,不論老少,正面臨實踐佛陀遺教的處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別糊里糊涂以為事物可執(zhí)、可取,要常觀世間“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執(zhí)著,貪、瞋、癡就不會生起,那么,不論做什么,都將是人類所能達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消失、結(jié)束了,所作皆辦了。

  佛陀還給我們另一個最后的指示:“去!到處去!去宣揚妙法,初、中、后時法味一如。”這是叮囑我們要去作利他的事。我喜歡把這教導詮釋成佛陀囑咐我們都去教導“無執(zhí)無著”——初級的對孩童說,中級的對成年人說,高級的對即將了悟無上法的人說,此外別無可說了。

  佛陀只教導“無執(zhí)無取著”,它可以不同的層次教導小孩、中年人和老人;蛘咭部捎昧硪环N方式來了解:為得現(xiàn)世人間的利益而說法是低層次的;

  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說法是中級的;最終極的是為得超越世間的無上利益而說法。全部的教義精華可被歸納成:由于無執(zhí)無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無執(zhí)無著,是最重要的教誨。

  請各位好好記住一個宣說全部“法”的字——“空”(sunnata),它是佛教的核心與精髓。人因心不“空”而破戒;因心不“空”而沒有禪定;因心不“空”而沒有智慧。

  佛陀有“空心”,“空心”正是佛陀的特性;“法”也是“空”——解“空”、行“空”、證“空”,“究竟空”即涅槃;僧伽是隨佛修行以到達“空心”的一群人,佛、法、僧歸納起來就是個“空”字。

  持戒是因空掉煩惱、執(zhí)著,而能無執(zhí)無著;當?shù)竭_“空心”,沒有煩惱時,就能到達圓滿的定;當了悟世間一切皆空,不再有任何執(zhí)著,就有了究竟的智慧。道、果、涅槃是有次第地了悟“空”直到“究竟空”;施、戒、皈依、定、慧、道、果與涅槃——全部都可歸結(jié)為“空”。

  這說明佛陀為何這么說:“‘空’是我所教,沒有談及‘空’是他人的教導,是后期弟子為音韻和諧所湊成的非正軌教導。任何的素旦答(suttanta)是如來所說,與‘空’相應,義理奧妙深遠,超越世間。”這是如來所說的法。相反地,“任何(自稱的)素旦答(suttanta),縱使辭藻華麗、音韻和諧,若脫離‘空’的軌道,就與‘空’不相應,這是弟子的說法。”有這兩種素旦答(suttanta)的說法,與“空”相應的是如來的說法,與“空”不相應的是后期弟子的說法。

  佛陀認為“空”和“空相應法”為佛教真正的本質(zhì)。因此他說:“當‘空’的教義失落,人們不再關心‘空’時,佛法的精髓就會消失。”(泰本巴利藏第16冊,311頁)。

  這很像古代陀舍羅訶(Dasaraha)國王代代相傳的鼓,當它漸漸磨損、毀壞,長期一次次被補綴整修,直到最后全由新的材料組成,它真正的實質(zhì)就消失殆盡了!

  當比丘不再重視那原是他們應該去解、去行的“空相應法”時,原始佛教的本質(zhì)就可說已經(jīng)完全消失,除了后代弟子所說的新的內(nèi)容,沒有留下什么,那就像鼓的遭遇一樣。請去讀讀看!想一想!佛陀叮嚀我們要宣揚“無執(zhí)無著”的微妙法,而且“初、中、后時,法味一如”;

  但是,現(xiàn)在佛教所呈顯的是什么風貌?

  它像原本的老鼓,或只是由新材料補綴而成的新鼓?

  我們只要觀察人是否關心“空”和修習“空”,自己就可找到答案了。這些是佛陀的遺教,精勤修行,宣揚這教法(空相應法),并藉著學習“空”,修復已毀壞的材料,讓它重現(xiàn)生機。大家一定要自己去挖掘,去研討,去學習,直到重新明白(空相應法),這才可以說已經(jīng)恢復它的實質(zhì)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