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揚愛國傳統(tǒng) 構建和諧社會

  回想讀書班帶給我的最深體會,應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關心國家大事,深入了解黨的十七大的精神;另一個是關心教內的發(fā)展,做好以戒為師的工作。這兩項內容,前者牽涉到愛國主義精神,后者事關續(xù)佛慧命大事,說到底,仍然離不開愛國愛教這四個大字,出家人只有在這四個大字上真正做到貫徹落實,那么我們國家與佛教都會處在一個良好地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情況之中。愛國愛教是一個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不能截然分開。

  已經(jīng)好久沒有參加這樣的學習活動了。這次讀書班的生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終身受益。朱維群部長、葉小文局長和專家學者的講課,對我來說既打開了眼界,又堅定了信念,歷史的機遇給我們帶來了大好的局面,國家的強大讓我們這些出家之人更加有了信心與依托。我自己覺得,這次讀書班的重點不僅在于讀好書,而更重要的是增長了見識,生成了智慧。不管是領導同志還是專家學者的講課,娓娓道來,循循善誘,聯(lián)系實際,把深奧枯燥的道理變得鮮活起來,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地就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回想讀書班帶給我的最深體會,應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關心國家大事,深入了解黨的十七大的精神;另一個是關心教內的發(fā)展,做好以戒為師的工作。這兩項內容,前者牽涉到愛國主義精神,后者事關續(xù)佛慧命大事,說到底,仍然離不開愛國愛教這四個大字,出家人只有在這四個大字上真正做到貫徹落實,那么我們國家與佛教都會處在一個良好地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情況之中。愛國愛教是一個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不能截然分開。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在這里只就“愛國”,談一些我自己的粗淺看法。

  朱維群部長給我們作的報告里,詳細地介紹了十七大召開的過程與十七大報告的重點。他特別提到十七大報告中專門談到了“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黨和政府對我國宗教界的最新的期望,也是未來宗教界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主要方向,把佛教提倡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佛教過去一直給人留下的是出世宗教的印象,出家人在深山與寺廟里面茹素修行,因此留下了方外之人的名聲。特別是到了近代,佛教一蹶不振,被人看作為“死人”和“鬼”服務的宗教,紅墻黃瓦阻斷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青燈古佛伴隨著出家人的一生。但是這并不是佛教的實質,歷史上的佛教一直是在以求世度人的面貌出現(xiàn)于世的。佛教自成立伊始,就強調了要度世度人,我們的教祖佛陀生前就明確表示過:“人間于天則是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于如來法中得正根。”因為佛陀是人,他來自于人間,人間得的利益與善處都是人間最好的東西,只有與善結緣,與有正見的善知識相交往,才能得到解脫,所以“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的佛教徒一直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情,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就說過:“如一切世間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六祖慧能更直接指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中國佛教的品格,也應該是始終是隨順世間的,佛法要永遠與廣大群眾相連,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國佛教非常重視與世俗社會的聯(lián)系,東晉道安法師曾經(jīng)說過一句非常經(jīng)典的話:“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道安所處的時代,正是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的時期,軍閥之間的戰(zhàn)爭,連皇帝都不能維持朝綱,何況出家住寺的僧人。人人朝不保夕,旦夕之禍隨時都會發(fā)生,由此也使道安深深地體會到,佛教不能離開社會,出家人不能離開人間,只有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才能有一個發(fā)展。東晉慧遠雖然主張沙門不敬王者,認為出家人不應向帝王跪拜,保持佛教的出世性。但是他也仍然強調了佛教不能脫離王權,指出“佛經(jīng)所明,凡有二科。一者處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處俗則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孝之義表于經(jīng)文,在三之訓彰于圣典,斯與王制同命,有若符契。”慧遠著重強調了“處俗”的重要性,指出了在家的佛教徒要奉上之禮,尊親之敬,行忠孝之義,彰于圣典等事都是與“王制同命”一樣重要,表明了佛教不僅不能離開社會,而且必須尊重社會的法度與禮制,唯有這樣,佛教才能長住人間。亦正因為佛教的人間性,讓出家人始終在參與世間的活動,他們發(fā)揮大乘佛教利他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全心全意地普渡眾生,給了無數(shù)的人心靈慰藉,讓他們安心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如今我們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佛教依然能夠為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F(xiàn)在的佛教,除了仍然在發(fā)揮傳統(tǒng)的治心,教人為善的功能之外,還在直接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事業(yè)服務,中國佛教界利用寺廟的獨特旅游資源與對治人心優(yōu)勢,在為發(fā)展中國旅游事業(yè)與地方經(jīng)濟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同時,又在為積極改善社會風氣與增進社會道德,以及行使慈善,賑災救濟等方面發(fā)揮了自己的特有功能。為此,中國佛教界人士多次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同時也得到廣大信教群眾的擁護。

  十七大報告要求全國的宗教徒“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在當代新時期國家和政府對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中國現(xiàn)在正在以發(fā)展經(jīng)濟、實現(xiàn)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為當前的工作重點,全國人民都在圍繞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作為一名佛教徒,同樣要為這一根本目標而努力為之,積極為發(fā)展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正如趙樸初居士所說:“我們新中國的佛教徒,首先是新中國公民。從我們信奉的佛教教義來講,尤其是從公民應盡的義務和天職講,佛教徒應該而且必須熱愛、維護世世代代哺育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可愛的祖國。愛國,在現(xiàn)今歷史條件下,就是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是要為著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

  總之,中國佛教就是一部與世間融入的歷史,人間佛教的道路一直是中國佛教徒奉為圭皋的至勝法寶。佛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社會,佛教僧人也無法完全自度,只有將自己的生命與事業(yè)融入到整個社會,與廣大人民打成一片,這時才是現(xiàn)大丈夫身,進入真正桶底脫落、佛性自現(xiàn)解脫之期。佛教融入社會,出家之人為廣大群眾服務,度人度世,就是愛國的表現(xiàn)。佛教的發(fā)展,要得到廣大信教群眾的支持,更要得到政府的外護,沒有這些就談不上發(fā)展,所以國家是我們賴以生存之根,沒有國家就沒有佛教。弘一法師說,“念佛必須愛國,愛國尤須念佛”,講出了我們佛教徒的心聲,為了我們的偉大祖國繁榮,為了民族自強發(fā)展,許多前輩先賢,其中包括我們的祖師,奮斗不止,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光輝事跡,激勵著我們更加奮勇直前。

  最后,我再講講深圳弘法寺與愛國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深圳是我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城市,也是當前我國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26年的結果,鑄就了深圳人,也成就了弘法寺。弘法寺從無到有,并且成為現(xiàn)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寺院之一,這其中得到了廣大信教群眾的有力支持,不知浸染了多少人的心血。特別是她的發(fā)展與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xié)會和深圳市政府、宗教局等領導部門的支持與關心是分不開的。每當弘法寺碰到困難的時候,各級政府都會出面幫助解決,使我們順利渡過難關。佛教講報恩,受人之恩當涌泉相報,弘法寺能有今天這樣的業(yè)績,更要百倍地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弘法寺方丈——當今佛門泰斗、恩師本煥長老以他的百年經(jīng)歷和新舊社會生活的對比,現(xiàn)身說法地告訴我們這些弟子,沒有國家的支持,就沒有佛教的今天。他一再諄諄教導我們:“我們是佛教徒,信仰佛教,但我們還是人民的一分子。作為人民一分子,我們都要愛護國家、愛護社會、愛護人民,還要愛護佛教,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要大家發(fā)心去做,齊心協(xié)力地去做,只要堅持,就會做好,還要做得更好,F(xiàn)在,我們國家好了,社會好了,人民好了,所以佛教才好了。……愛大家也是要愛社會、愛人民、愛佛教。具體地說,就是辦好國家的事,辦好社會的事,辦好人民的事,辦好佛教的事。”7 佛教講慈悲,恩師所說的“愛護”,就是慈悲,用一顆慈心與人間之愛去施予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全人類,這是超越了個人小愛之大愛。弘法寺近些年來正是本著這一大愛與慈悲的精神,在恩師的領導下,一直在實踐“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業(yè),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貫徹十七大精神,傾其所力,普濟施善,廣結善緣,報效祖國,報答眾生,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短短的讀書班的生活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思索是無盡的。通過讀書班的學習,我的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了,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與日俱增,正確理解了當前的世界與國家的形勢,以及未來發(fā)展的趨向。我慶幸我們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能夠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愛國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的一點菲薄的能量;也為我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恩師而感到無尚的光榮,能夠得到恩師的指導而生起正見。

  祈愿國家繁榮富強,祈禱恩師長壽無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