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

  佛接著說,六根界與六塵界再與六入界怎么是身心中真如佛性的顯現呢?就如那位目不轉睛望空直視的人與眼的疲勞,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即表現為幻境與幻覺現象。這是因虛空明塵與眼體暗塵二種妄動,發(fā)生識見居于其中出入;外見色塵現象,內入為無塵無象,這是人識入的眼見功用。這種識入的眼見功用,若離開虛空明塵與眼體暗塵,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眼見功用,不是來自虛空明塵之明與眼體暗塵之暗中;既不是眼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虛空明塵之明中,眼體暗塵之暗就應隨即滅失;于物理特性上,明不應見暗。若來自眼體暗塵之暗中,明塵之明也應隨即滅失;于物理特性上,暗也不應見明。若來自眼根自然生出,必然沒有明塵之明與暗塵之暗;這種識入的眼見功用,本來沒有固定不變性。若于虛空中他生,既能見虛空明塵現象,歸入時也應當自見眼根;又虛空明塵可自觀虛空明塵,與眼體暗塵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眼根與色塵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眼根與色塵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法界之中設這么個迷局,隨業(yè)召感形體,隨習氣去癡迷,隨欲望去造作,隨愿力去修行等。內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間有六入,因緣和合。一個死人還有六入嗎?雖內有六根,外有六塵,但根塵不偶,自然也就沒有六入了。召感心識中的業(yè)習還存在,引起的變化又千差萬別。如我在這讀誦受持佛經,諸位也隨著聽聞受持,是根塵有偶入為因緣。我教靜坐,諸位也靜坐,這是行入;我講佛法,諸位感覺很對根基,這是受入;我分別講諸法,諸位那一思維,這是意入等。是色受想行識將根塵行念因緣,裝到八識田中。五蘊就似一把雙刃刀,既可以傷他人,也可以傷自己;這是辟支佛知其所以然的因緣法,一定要知道。別的法師怎么講的我不太清楚,我只根據自己的證悟去講,證悟到哪里,講哪里不同的境界。我用世間最普通的語言,把佛法表述出來,讓平常人都能聽明白,這才是我需要去做的。

  人身就是法藏世界中業(yè)緣和合的物體,眾生自性即是菩提。人修行能成就佛道,但不是肉身成佛;立地成佛非肉體,三身四智才是真。執(zhí)著肉身成佛不行,要借肉體修報身;只有報身有成就,才有法身、化身的成就。只有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一大因緣示現成佛,又示現入大涅槃。法界有情眾生的形體,是如來法性的妙用與眾生業(yè)習因緣和合的化現。為什么末法時代后五百年,此經與《大般涅槃經》先隕沒?由于魔王最懼怕這二部經,也是佛說法三百余會中阿難遭魔難的二部經。此經說出了成佛的正因、正智慧,有此經在就等于佛法性智慧住世;修行人讀誦受持此經,就開智慧,于心中生出正知、正見,明了從入道到證道的全過程!洞蟀隳鶚劷洝氛f出了佛的正行、正法,有此經住世,就等于佛正法住世;修行人讀誦受持此經,就知正法久住,于心中生出慈悲喜舍的正知見覺,明了眾生皆有佛性和世間與出世間的真諦。對于佛經若抓住本源誦持,就易明法理。修行證得開悟,不用誰講,翻開佛經一讀誦,和自己的感受一比照,修行過程完全是這么回事。沒開悟的修行人,怎么讀誦都被理論文字所轉,一頭霧水,理解不清。佛法存在于真如妙性之中,人體也存在于佛真如妙性之中。人體多奇妙,各器官、身形、走路安排都非常合理,誰想人為的改變一下,一樣也改變不了。有人說肉體器官中膽沒用,若把膽割了,就銷化不好;有人說盲腸沒用,還得闌尾炎,但有緩解腸道壓力的功用。人體各器官安排的得體得用,太神奇了。一切世間的事物也同樣,國家的最高機關和國王如人的大腦中樞;人體內有淋巴結分泌細胞,專門殺細菌,如國家有警察、軍隊;還有食物銷化與各種排泄,政府也需要吐故納新,思想也在不斷更新等,都非常奇妙。怎么才是度人,名為度人,實則心性解脫于煩惱,心性存在于身中。度人不是人度,是依佛法,借假修真而自度。

  佛接著說,如有人以兩手指急急自塞其耳,致使耳根發(fā)生疲勞的緣故;于頭中發(fā)出嗡嗡的響聲。這種聞聲與耳疲勞現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這是因自手妄動與耳靜二塵,發(fā)生識聞居于其中出入;外聞塵現象,內入為無塵無象,這是人識入的耳聞功用。這種識入的耳聞功用,若離開自手妄動與耳靜二塵,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耳聞功用,不是來自自手妄動與耳靜中;既不是耳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耳靜中,自手妄動之塵就應隨即滅失;于物理特性上,靜與動不應同時存在。若來自自手妄動中,耳靜也應隨即滅失;于物理特性上,動與靜也不應同時存存。若來自耳根自然生出,必然沒有自手妄動與耳靜二塵;這種識入的耳聞功用,本來沒有固定不變性。若于虛空中他生,虛空也有耳聞功用,那虛空就不應是虛空;又虛空能自聞聲塵,與耳聞功用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耳根與聲塵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耳根與聲塵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耳聞功用,是因為有動、有靜、有入才能聽聞聲音。在正常情況下,有聲塵發(fā)生,外有空氣傳導,內有神經傳導,中有意識輸出導入,才有耳聞功用。有動、有靜、有傳導,意識感知又加以分別、判斷、反應,是諸因緣作用下的和合相。反應是這個聲音來自何方,有什么不同,多近多遠等。這些判斷,是由思維記憶中產生的分別。耳根雖具功用,又是六賊中的一賊,虛妄顛倒,是因緣生,又非因緣生。因緣生是人的業(yè)習召感,是諸因緣的和合相。非因緣生,人人都有耳朵,動物都有感覺器官,為什么聞聲有別。非自然性,不是自然的力量,又離不開自然的力量。非自然力量是神力化現,如瓢蟲看似簡單,人想改變它的形體,改不了;人想造一只瓢蟲也造不出來。人若一碰它,爪子一蹬裝死,貪生懼死是本能,不是人造的。非自然性,還是業(yè)力召感的緣果。其中有個妙,科學研究不了。科學只能研究基因組合、新發(fā)現存在或滅失一個物種。滅失了的物種,留不;新發(fā)現的物種,又不知怎么來的;所以,世間諸法實相,諸法空性,又引導人進入一種奇妙境界。

  佛接著說,如有人急促用鼻呼吸,急促時間過長時致使鼻根發(fā)生疲勞的緣故;于鼻中有如冷風吹動的感覺。因這種感覺分別發(fā)生呼吸通暢與鼻塞不暢的虛實二種現象,乃至嗅香與臭等不同氣息的功用,并與鼻根疲勞一起,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這是因通暢與鼻塞二塵,發(fā)生識嗅居于其中,并有氣息出入塵相;這是人識入的鼻息嗅功用。這種識入的鼻息嗅功用,若離開通暢與鼻塞二塵,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鼻息嗅功用,不是來自通暢與鼻塞中;既不是鼻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通暢妄動中,鼻塞不暢之時嗅功用就應隨即滅失;若來自鼻塞的妄動中,通暢之時嗅功用也應隨即滅失;怎么能發(fā)生嗅香與臭等感覺呢!若從鼻根自然生出,必然沒有通暢與鼻塞二塵;這種識入的鼻息嗅功用,本來沒有固定不變性。若于虛空中他生,虛空有嗅功用,就應反嗅其鼻;又虛空能自有嗅,與鼻息嗅功用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鼻根與呼吸及嗅塵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鼻根與呼吸及嗅塵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鼻有鼻的功德,能嗅到來自任何方向的氣味。鼻也是一賊,幫人起煩惱,嗅到香氣想占有起煩惱,嗅到臭氣生厭離起煩惱,鼻不通暢睡不著覺起煩惱。但修行有證悟的人,鼻呼吸功用減弱,有時候不呼吸,有時是息,有時鼻暢快至腦髓中,才感知鼻是一寶。不靜坐的人,鼻不能正常呼吸還很難受;只知用來呼吸,不知還有暢快,真是憾事。鼻與其它根是一樣的和合相,是物體發(fā)出氣味,通過空氣傳導,通過嗅神經傳入大腦組織,生出反應,就有一種感受等。

  佛接著說,如有人用舌反復自舐其唇,長時間自舐致使舌根發(fā)生疲勞;這人如是病人,會感覺舌有苦味;如是無病人,會感覺舌略有甜味。舌能感覺出甜味與苦味,證明舌處于常態(tài)時,會感覺清淡無味。這種舌能分別味覺的功用與舌根疲勞一起,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這是因味覺與清淡二塵,并有識覺居于其中發(fā)生的現象;就是識入的舌味覺功用。這種識入的舌味覺功用,若離開甜苦與清淡二塵,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舌味覺功用,不是來自甜苦與清淡中;既不是舌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甜苦妄動中,甜苦之時清淡現象就應隨即滅失;怎么還能味覺清淡呢?若來自清淡的妄動中,清淡之時甜苦現象也應隨即滅失;怎么還能味覺甜苦呢!若從舌根自然生出,必然沒有甜苦與清淡二塵;這種識入的舌味覺功用,本來沒有固定不變性。若于虛空中他生,虛空有味覺功用,就應虛空自覺其味,就不應是舌覺其味;又虛空能自覺其味,與舌味覺功用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舌根與味覺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舌根與味覺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舌根也能起煩惱,身三口四,在十戒中口就占四個。菩提就從這開始,佛子都從佛口中化生。人的是非煩惱也多從口出,當人被好的音聲所轉時,就已顛倒迷誤,會將善言當成惡語聽;也會將惡語當成善言解。舌覺味功用是因舌有味覺神經,傳導到大腦,大腦有生物電波。靜坐時間長的人,摸什么都有靜電,靜電極強,平常人靜電少;所以,修行人與平常人的磁場不一樣。

  佛接著說,如有人以一冷手握其另一熱手,若冷勢強于熱勢時,熱勢隨從于冷勢;反之亦然。如此冷熱握合的觸覺,超過常態(tài)體溫時雖能覺知,但長時間過冷或過熱時,致使手觸覺發(fā)生疲勞的現象。這種冷熱握合與手觸覺的疲勞現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這是因分離與握合二塵妄動,發(fā)生識觸居于其中發(fā)生的現象;就是識入的手觸覺功用。這種識入的手觸覺功用,若離開冷熱與離合二塵,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手觸覺功用,不是來自冷熱與離合中;既不是手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握合妄動中,分離現象就應隨即滅失;怎么還能覺知分離呢?若來自分離的妄動中,握合現象也應隨即滅失;怎么還能覺知握合呢!若從手根自然生出,必然沒有冷熱與離合四種現象;這種識入的手觸覺功用,本來沒有固定不變性。若于虛空中他生,虛空有觸覺功用,與手觸覺功用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手根與觸覺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手根與觸覺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身體是以手為代表的,手能感到冷與熱,是身體有觸入。冷熱相都是相對的,是世間法,在引導人透過假相找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沒在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哪一個部分又都包含在真心自性中。身體由各個器官組成,軀體是內臟在住持著,內臟又在軀體支撐保護中。內臟按中醫(yī)分有金木水火土,天有五行相生相克,人也有五行相生相克。脾胃不和不行,肝胃不和不行等,都需要和。人的真心自性雖是見不到,摸不著;但一離體,人就死掉;七魄就立刻散失,臟器也失去功用。身體勞作疲勞時,就需要休息;同時,不運動也不行,本身就是一種顛倒相。身體是煩惱所成,煩惱所聚。身體雖是假的,卻是真心自性所暫住的房子;如離開身體,真心自性無依。身體離開真心自性,不能念佛,不能修行,不能成道。靜坐禪行無念時還不行,還得身心去念佛,無念如同枯木禪。產生一念,但這一念可不是大腦產生的,是心念佛,意識去感知。身體里面似有人念佛,晚上夜靜更深,還似有人在那念佛。如修行人靜坐參禪疲勞時,睡一覺就好。宇宙能量都在虛空當中,禪密行人靜坐,毛孔是張開的,由于人神經細胞都在活躍興奮,五臟六腑運轉比平常人快;所以,能吸收宇宙光能。修行人保護好身體,就是保護好修行的本錢。身體不光是自己的財富,也是真心自性的妙用,天地造化所成就;即人類社會的財富。所以,不知珍惜自己的身體,盲目的因這事、那事、嗔恨、生氣、不解等自殺的人,業(yè)報極重。自殺的人,中陰身在陰陽兩界之間游蕩,誰都來欺辱,誰都來管事,天天受苦受氣;至枉死城里時,眾獸吞啖,非?植。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千萬別自殺,不論世間怎么苦,都不及失去人身墮地獄的一時苦。修行中遇到什么難事,想開一些;越難時,越是要有成就時。智慧不足才是難事,智慧足就不是難事。遇見呵斥或不堪入耳的聲音,恰恰是善知識在身邊,是難得難求的慈悲聲音。天地有陰陽,人隨陽而動,隨陰而息。身根與其它根一樣,不是睡覺就是醒著,兩者不可兼得,這是凡夫相。修行有證悟的人,就不是這樣,見似睡覺,心里明白,動靜盡知。

  佛接著說,如有人疲勞困倦則需睡眠,經熟睡恢復體力便清醒,覽閱物象時會引起回憶;如失去記憶為忘記,這是記憶中的顛倒現象。在記憶中,對發(fā)生、住存、變異、滅失四種現象,經常吸入可形成習慣,按先后順序存儲其中,還可回歸前景;并對發(fā)生、住存、變異、滅失順序不能相互逾越。如未發(fā)生的事物,不能形成住存、變異、滅失等。這種意識覺知功用與疲勞現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顯現的疲勞相。這是因發(fā)生與滅失二相妄動,匯集識知居于其中,吸入并聚起體內六根對外六塵,順逆因緣的見聞覺知現象;并住存、變異于意識記憶中;雖不是直接流入第八識,但有間接影入,并存貯于其中;這就是識入的意識覺知功用。這種識入的意識覺知功用,若離開醒睡與生滅二相,畢竟不能存在。阿難你應悟知,這種識入的意識覺知功用,不是來自醒睡與生滅中;既不是意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虛空中他生。是什么緣故呢?若來自于清醒中,睡眠現象就應隨即滅失;怎么還有睡眠呢?若來自于睡眠中,清醒現象也應隨即滅失;怎么還能有清醒呢!若來自于發(fā)生中,滅失現象就不應存在;怎么還有滅失呢?若來自于滅失中,發(fā)生現象也不應存在;怎么還能有發(fā)生呢!若從意根自然生出,清醒與睡眠二種現象,隨身有起始與閉合;而意識覺知功用,是與身一體;若離開起始與閉合二種體性特征,此意識覺知功用,就等同于虛空花朵,畢竟不能存在。若于虛空中他生,自有虛空覺知功用,與意識覺知功用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意根與覺知的識入,雖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顯現,但仍是虛妄不實;這種意根與覺知的識入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意根是六賊之首,人造作的善惡業(yè)都受意識支配。只要身體有暖壽識存在,就有生命現象存在。有生命現象,就有暖的體溫,壽命的長短,意識的分別。修行佛法是從聞思修開始的,聞思修離不開意識。修行人可以轉三毒心為三密藏,變貪嗔癡慢疑為佛法藏。六根轉化是從意根起始的,意根不轉化,修行人不得其它各根的轉化。只有意根接受了正知正念,才有身心的正行正定。一切貪念,一切罪惡都從意根生,不知如來甚深法味,造作罪障無量無邊。知見障是從意根生出來的,一障就把人障到一邊去。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謂的退轉就是意識的作用,覺得世間太苦;供養(yǎng)財物又是增加西行的負擔。一切供養(yǎng)皆有為,存世色像亦非真。累劫救度無以報,凈念彌陀酬師恩。言真意切總是假,心心相印一靈真。金雞報曉玄關外,昆侖頂上見故人。在這里多說幾句,是因為意根對修行太重要;戒修法行,弘法利生等,都受意根支配;當然,其它五根對意根也有反作用;如離開其它五根的反作用,意根也將失去功用。意根可以帶心識上天堂或出世間,也可帶心識入地獄、畜生、餓鬼等。

  佛接著說,六根與六塵相互對應的十二處,怎么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呢?阿難你在進一層觀察,對這里的林苑泉池是怎么認為的?是因有色塵才生眼根,還是因眼根才生色塵呢?若是因眼根才生色塵諸物象,那眼見虛空時,怎么不見色塵諸物象呢!既然虛空無色塵諸物象,能生色塵諸物象的眼根見功用應隨空無一起銷滅;既然眼根見功用銷滅,則應顯而發(fā)現,一切物象也都應空無;既然色塵諸物象為空無,人體本身及眼根同屬物象,也應為空無,還用什么去明辨虛空本體的空無呢!反之,虛空也是如此,還有可明辨的本體嗎!若是因色塵諸物象才生眼根見功用,眼見虛空無色塵諸物象時,眼根見功用就應隨之銷失滅亡掉;既然銷失滅亡為空無,還用什么去明辨虛空與色塵諸物象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眼根見功用與色塵諸物象及虛空,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既眼根與色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就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十二因緣法,六根順用是貪嗔癡,無逆無順妙用就是戒定慧;只有修行戒定慧,才能去掉貪嗔癡。雜染的身心,反過來就是凈土。這身體年輕時沒用在正地方,年老時想把年輕的時光追回來難呀!非痛下苦心不可!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修行人證得身空、意空、心空時,心觀空相是另外一種境界。世間的空是一種相空,是對比上的相空;不是心觀空相的境界。十二因緣處,是法藏世界中真如佛性的妙用;明悟法理,可破除意根所生諸障。

  色塵與眼根所見,山河大地諸物象是存在的;但是人身見,虛幻不實。緣故有二;一是無常相;人與物都不能固定不變,永恒一相。二是法則性;諸法性不生不滅,不能眼見。修行人衡量世間一切事物,不應以眼見與不見為標準,也不應以手摸到與摸不到為標準;應以心觀了悟緣起緣生為標準。修行人是借假修真,身體是假和合,修的是真常,真常的是真心自性;所以,身體的過與失,語言上的順與逆都不重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破諸相,此經說破我執(zhí)法執(zhí),都是同一法理。

  佛接著說,在此園中,阿難你再聽僧眾過齋擊鼓聲與集合撞鐘聲,鼓聲與撞鐘聲有先后次序,各自音聲又聲聲相續(xù)相連。你是怎么認為的?是音聲來自耳根處,還是耳根去往音聲處呢?若是此音聲來自你耳根處,就如佛于室羅筏城乞食,于此園中無佛一樣,此音聲與佛無關;同時,目犍連、迦葉等眾都不應聽聞;而事實卻相反,此園中一千二百五十僧眾,都能一時聽聞此音聲,并來至食處或集合處。若是你耳根去往此音聲處,又如佛乞食歸來并住于此園中,于室羅筏城無佛一樣,此音聲還是與佛無關。你聽聞此音聲,其耳根已去往此音聲處;如鐘鼓齊鳴時,耳根不應一時去往二處;更何況于此音聲中還夾雜著象、馬、牛、羊等各種音聲呢!耳根不應一時去往各處。若沒有耳根與音聲的來往傳遞,也就沒有聽聞。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耳根聞功用與諸聲塵,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即耳根與聲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就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諸障哪里來?從往昔與今世眼耳鼻舌身意積習而來,都是六根所覺知不真實的緣故。真心自性靠這六根向外求是找不到的,須依法修行把這六根轉過來;既利用又暫時停止六根的功用,六根無分別;又住于定中,身心融入虛空,覺又不覺存在;世間一切空寂,又法喜充滿。有時,開悟的人見物體是移動的。物體怎么移動?不開悟的人就說不清楚。物體并不是長移動,只是乍見時移動,細觀時不動。所以,修行人要知從根本處下手,從實踐處著眼。緣起性空,不去執(zhí)著名相,放下我執(zhí),空掉法執(zhí)。若以色目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聞佛法、誦佛經等,要知怎么行,才是真實的。與自己修行不沾邊的事,那是法理上的事,知多也好,知少也好,既重要又都不重要。

  佛法不排斥世間法,認為世間的一切存在,既是自然又不是自然;既是因緣又不是因緣。佛法不排斥科學,認為社會有社會的法則,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則;社會與自然的一切存在都處于生滅法中,諸法又不生不滅。佛教的宇宙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一真如法界;如宇宙中存在清凈的極樂世界與生命狀態(tài)等;十方無盡,又盡是十方?茖W研究發(fā)現,宇宙中有種暗物質存在;又有外星球的飛碟光顧地球,還有各種各樣人類不可知的生命現象等。世界上有沒有能明了宇宙生命現象的人呢?有!但不是用科技,是用心觀。有修證的人神識可以離體;正是神識離體清明,隨心所愿處行。天堂地獄可去,光速萬倍太虛。十方世界的佛國土,化身都可以去,如文殊師利菩薩的國土不用語言和音聲溝通,人與人心有所思時,相互立即感知;若要回答問題,這人一思,那人就知。有的世界一聞香就可知,極樂世界樹動鳥鳴都是阿彌陀佛的愿力音聲等。所以,這個世界的人類與外星球生命現象、語言方式、溝通方法差異太大;與宇宙空間的高智能的生命現象,不可同日而語,無法想象,不是用語言文字和科學能描述的,是心性的冥通。有的修行人到海邊、集市等噪聲嘈雜的地方靜坐念佛,身心還能清凈下來;這是通過轉化耳根功用,在轉化身心。有的修行人一邊看電視或聽錄音機,還能靜坐念佛;要是沒有這個功夫,靜坐時可千萬不要這么做;否則,身心雜亂,也不如法。有一定功夫時,一試就知道,外面的音聲隨聽隨忘,有時想聽,不知道在聽什么,沒有那么回事;或聽不到音聲;心靜下來了,體外體內的音聲都被空掉。修行不是嘴上說來的,不是在佛經上讀誦來的,是實修實證得來的;所以,誰要只執(zhí)著于佛說的哪部經而不修行,想了生脫死是不可能的。讀誦以后就立即放下,就立即受持實修去;如讀完科學種田的書本以后,把書本立即放下,去實際種地,才會有莊稼的豐收。修行人如種田,邊實踐、邊誦經,才能對上號;要不然的話,空研究法理,還是空對空;如隔山打鼓,不著邊際。聞經開悟者,多為再來人;吾輩須精進,菩提當下行。若沒有修行,誦經不知所以然,又易被功德轉;有時還在猜悶,費挺大勁猜一圈,還不是那么回事。

  佛接著說,阿難你再嗅此處爐中所燃的旃檀香,若再燃一銖(重量單位),此城四十里(二十平方公里)范圍內,都可同時嗅到香氣。你是怎么認為的?此香氣是生于木處,還是生于鼻根處,或是生于虛空處呢?若是此香氣生于鼻根處,可稱是鼻根所生香氣;香氣也應當從鼻根而出,但鼻根不是旃檀木;鼻根中怎么能生香氣呢!若稱是鼻根嗅入香氣,香氣只能入鼻根,而不應出鼻根;此時鼻根卻隨呼吸能出香氣,就不應稱是鼻根嗅入香氣。若是此香氣生于虛空處,虛空恒常不變,香氣也應常久存在;又何須于爐中燃此枯木呢!若是此香氣生于木處,而此香的本質特征是,因熱燃才能成為煙氣;若鼻根得嗅此香氣時,應嗅香與煙混合的氣體;而其煙氣剛剛騰入虛空,還沒有達到四十里范圍內,怎么能早已嗅到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鼻根嗅功用與諸香塵,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即鼻根與香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就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香氣源于燃木,傳播于虛空,嗅入于鼻根。在物理現象中,是諸因素綜合作用,于眾緣和合時,才生出此狀況。但各自包藏的法,既表現為有生有滅,又表現為不生不滅;有生有滅為變化,不生不滅為常。ㄎ镔|不滅)。

  佛接著說,阿難你經常于早、午二時,隨大眾一起去托缽乞食;于乞食中,有時會遇到從牛乳中加工出的酥、酪、醍醐等上等品味的食物。你是怎么認為的?此上味是生于虛空處,還是生于舌根處,或是生于食物處呢?若此上味生于舌根處,可于你口中只有一舌根,食用此上味時其舌根應成為酥、酪、醍醐;而再食用甘蔗糖時,應不能改變其味而不知有甜。若能隨食物不同而有改變,其舌根并不是多體;怎么能一舌根而能知多種味呢!若此上味生于食物處,食物沒有味覺的識分別,怎么能自食自知其味呢!若食物能自食自知其味,等于他人食用,怎么能是你的舌根知其味呢!若此上味生于虛空處,你食用虛空應是什么味;虛空如是咸味,不但能咸你舌根,還應咸你臉面;此世界的人類都會同海魚一樣身受其咸;虛空如是咸味,就應徹底不知淡味,也不應覺咸味;既咸淡空無,還能稱為味嗎!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舌根覺功用與諸味塵,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即舌根與味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世間法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佛法是緣起性空。如有的在家人修行,食肉就反胃,身體就有反應,這是身心不受;實際是心不受,影響身不受。這都是心以另外一種形態(tài)影響思維方式,影響身體行為所致。為何有的在家人信佛還食肉呢?是沒有轉舌根;眾生的身心被眾味牽著走,行戒人的身心能牽著眾味走。

  佛接著說,阿難你經常于清晨早起時,以雙手摩觸頭部。你是怎么認為的?此觸覺應在哪里?是在于手部,還是在于頭部呢?若觸覺在于手部,頭部則無觸覺,怎么能為摩觸頭部呢!若觸覺在于頭部,手部則沒有發(fā)生作用,怎么能為用手部摩觸呢!若手部與頭部都各有觸覺,那阿難你應有兩個身體。若頭部與手部的觸覺是一個,則手部與頭部應統(tǒng)于一體;若統(tǒng)于一體,手摩觸頭的觸覺就不應產生。若有兩個身體,觸覺應在哪個身體上存在呢!不知觸覺存在于哪個身體,又不知觸覺存在于手部與頭部;不能是虛空摩觸其頭部吧!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身根知功用與諸觸塵,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即身根與觸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就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意識支配手摩其頭,又傳導回意識為感知;即表現為意識知手與頭的觸受。若是眼突見物體襲來,沒用想也會閉眼,或用手先撥擋。這是人體的本能,也是下意識或稱為第七識反應。人體這種本能作用非常強,表現在思維中應為我見、我愛、我慢、我嗔等;既是本能反應,又是久積成習,還是可以轉化。

  佛接著說,阿難你于意識中,經常受三種習氣與性格所支配;即善緣、惡緣、無記緣。習氣與性格是由妄緣產生,并逐漸形成固定的心理習慣與行為規(guī)則。此心理習慣與行為規(guī)則又不斷的重復、不停的新生。此心理習慣與行為規(guī)則是由意根產生,還是離開意根另外有產生處呢?若是由意根產生,此心里習慣與行為規(guī)則就不應是法塵;塵應有相對的相存在,如聲塵有聲相存在;若法塵無相,就不是與意根相對應的存在;怎么是產生處呢!若是離開意根另外有產生處,那法塵的本質是可知還是不可知呢!若為可知應稱為意根,如稱為意根又異于你而不是法塵;以這種可知方式存在的法塵,若能獨立存在,就等同于另外存在意根;那你現在的意根,怎么是你的意根呢!難道你的意根能一分為二嗎!若為不可知,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觸(冷暖)相,又不是虛空相;那法塵的本質應如何存在呢!法塵的本質現在于色五塵相與虛空相中沒有表明存在相;法塵的本質不應存在于人間之外與虛空之外吧!意根如不是法塵本質的產生處,產生處又從哪里安立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意根識功用與諸法塵,都不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即意根與法塵二處都虛妄不實;根與塵所對應的法性,就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意識不是記善事,就是記惡事,平常的事記憶不深刻。如有人天天被惡人整治,終生都忘記不了這一惡人。再如有人大恩惠于人,終生都忘記不了這一恩人。又如不善不惡印象不深刻的人,就容易忘記。真心不在意識里,但意識有傳導的功用;將人的善惡因緣傳導入到八識田里;即存于自心,亦為自染心。八識田里等于倉庫,可儲存善業(yè)惡業(yè)。善惡因緣和合生人時,又是善業(yè)惡業(yè)各半,才召感到這個世界上。修行人出離三界時,是純善無惡。平常人命終時多是惡業(yè)多,善業(yè)少,而入三途;只有少數人善業(yè)多,惡業(yè)少,而生天人。

  有人問,我沒惡過誰,也沒做過惡事;怎么是惡業(yè)多善業(yè)少呢?怎么不反問自己,善助過多少人呢?為社會做過什么大善事呢?為自己修行過十善業(yè)嗎?在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人和事物起惡念都為不善,何況食眾生肉、說是非等。眾生是有鮮活生命的動物體;食肉等于殺生,心不慈悲。如見到一條蛇,覺得很厭惡,可知這個生命在宇宙當中多珍貴,人不能制造出這一生命體;但要毀掉或食掉太容易了,毀掉或食掉就是殺業(yè)。張三有過,李四有失等;見時、想時、說時已為妄想,都有業(yè)報隨形。

  有人問,五根有相而意無相,五塵有相而法無相;怎么為意根法塵呢?六根與六塵相互對應的十二處,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又是身心中真如佛性的顯現。五根有相而功用無相;有相為體象顯用,無相為第七識妙用。意根無相,功用亦無相;意根無相是體象隱用,既綜合支配五根,又受五根反作用力;功用亦無相,同為第七識妙用。七識妙用為魄神力妙用;既受心識統(tǒng)攝,功用又相對獨立。所以,意根同為色身所有,等同于五根。五塵有相而法性無相;有相為物象顯用,無相為法性妙用。法塵無相,法性亦無相;法塵無相為入意根可成印象,再入心識為有相;法性無相為真如佛性的妙用,真空存妙有。所以,法塵等同于五塵。

  有人問,怎樣對待善緣與惡緣?平常人多是遇善緣易隨善緣,遇惡緣易隨惡緣。心識未在意識里,但心識與意根關系緊密。如一個老和尚,善人來求法,他給講法;惡人來求法,他多給講法。小徒弟說,“師父好賴不分,不能理解。”師父沒說話,寫個我字,反過來寫的,問小徒弟認識嗎?小徒弟說,“要正寫的我字認識,但反過來寫的我字不認識。”這時,師父說,“這個字正寫也念我,反寫也念我;善人是人,惡人也是人,修行人要一樣起慈悲心,平等心。”在這個世界上,有證悟的人,心中無愛憎,心中無是非。但平常人,見自己過失很難,他人過失一見便知,這就是法塵中的習氣;所以,意根轉法塵很難。法塵中的知見障都在意根里,入心識后為法相,于生生世世六道輪回中,作用于識蘊。修行沒有證悟的人,讀誦經書后心識易被六賊牽走;有人拿著經書的標準衡量這人那人修行的怎么樣,一衡量一個誤。不會用心識觀人功德,只用眼見人表面言行。所以,佛教度人,師父帶徒弟費勁。徒弟開悟后說,“師父啊,我才知道,心若光裝善不能轉惡時,這個世界上惡多善少,惡人就多,佛就沒有度盡惡人的那一天。心若轉惡時,無惡無善。所以,我要誠心向師父學,善人、惡人都具人的功德,人人平等相度。”善是在相對情況下為善,惡是在相對情況下為惡。再惡的人對自己的父母也善,同樣父母對兒女也善,能相互包容,這就是人的天性。再惡的人也有一份天性,就這一份善意,都是可度之人。修行人怎么開的智慧,就這么一點點積累來的。證悟有智慧的人,不是善惡不分,只不過不去分別與表現,空于中道。如一位劍客,從未打過敗仗;他說“感謝這把寶劍呀!”同道人問,“不打敗仗,感謝寶劍,功夫不是自己練出來的嗎?”劍客說,“我這把寶劍比他人的劍短一塊,讓自己常常保持不如他人的心,在與他人交戰(zhàn)時,處處才小心,一點也不敢放松,才成為常勝將軍。而使用長劍的人,見到這劍短一塊,心就輕敵。所以,交戰(zhàn)的人失敗在輕視對手上,不是失敗在劍下。” 修行人要時刻保持謙下心,不要把自己擺在高位置上去。佛的弟子都是乞食的,除乞法食外;糧食是農民種的,衣食行住的一切都是他人布施的,地地道道的乞食者。包括地里的蚯蚓和各類微生物,沒有它們不能有土壤的松軟,莊稼不能正常生長;沒有蚊蟲、蜜蜂傳導花粉,莊稼不能豐收。把自己位置放低,修行才易有成就;若高高在上放不低,永遠也難成就,就重要到這個程度。如一個企業(yè)招聘人才,上班的第一件事從掃廁所開始。企業(yè)老總說有知識又有才能的人能做最低的事情,也就能做最大的事情,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做不來。

  有人問,怎樣才為修有成就?通過修身,身口不造殺、盜、淫、妄等業(yè),影響意識;由影響意識再往倉庫里裝善,積功累德,八識田里的業(yè)報才少;再通過懺悔,銷除往昔業(yè)報,這樣才逐漸修有成就。

  有人問,從哪里轉化身體?有的人閉關六、七年,身體沒什么變化,是修為不到家呀。一千多年前一位高僧說過一句話:“煉轉金丹火炭紅。”我在書中一見,知是得道高僧;腎變化了。腎是先天之本,腎有變化,身體才能變化。天天靜坐念佛,都攝六根,不是虛假的;這個障、那個障都是先天業(yè)障。

  有人問,意識與心識怎么不容易分開呢?因為意識觸境攀緣,貪著諸有;又執(zhí)著所見所聞塵相等,不覺心識存在;并誤為意識為心識。要知此妄心妄見,一是無常,二是不真。心識于定中觀察,才觀到真實的諸法實相與諸法空性。不再相信自己意識的思見,才知人的外相與內相不是一回事。就是人前世的業(yè)習召感因緣,外相業(yè)習有相同之處,內相因緣也有相同之處。

  有人問,開悟的人都須認證嗎?開悟的人,自己說開悟了不算數,必須有開悟的人認證才行。值佛住世時,佛為弟子親自印證;正法時代多是師為徒認證;像法時代開始,都必須經開悟的法師認證。修行人一說話,開悟的人立刻就知怎么回事,是心照見;也是身體、思維、心性經過幾十年或無量劫的修行,于證悟中走過來的路程。所以,才敢認證。拿著書本知識種不了田,分辨不了是堿性地還是酸性地。必須實踐過才行,教授、專家還得到田間地頭向農民取經,向農民學習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加以研究實驗,理論來自于實踐,實踐是成功之母。離開實踐談理論,那就顛倒了;用理論套實踐不行,只能是指導實踐。

  有人問,極樂世界是不是精神世界?人的思維緣于時間、地點、條件,離不開空間;地點、條件、空間,又離不開時間,離開這些世界就不存在了,人也都離不開。極樂世界不是精神世界,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安樂,連個苦字都聽不到,人人是菩薩,是具足福德慧德的眾生。所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有所緣,性有所依。心見時才明了,迷于煩惱是眾生,覺了無明才是佛、菩薩。

  有人問,此世界與彼世界有何區(qū)別?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土說法時,沒有文字、沒有語言,沒有問答,那才是真實法。人的意識與世間法則,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無常的,都是相對的,有起因就有落緣,業(yè)因感緣。虛妄就是顛倒,產生顛倒知見;即世間物象多是順著人的意識想象創(chuàng)造的,天設迷局,酒色財氣。眾生入迷局一試一個迷,執(zhí)著于顛倒,回不到心性的本來。此世界與彼世界,此人類與彼人類有差別,差別是善業(yè)與惡業(yè)的因緣不一樣,是心識中功德不一樣。

  佛接著說,六根與六塵及六識入相互對應的十八界,怎么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呢?阿難你現在已悟知,眼根與色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眼根的色識入。此眼根的色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眼根產生;所以,以眼根為界限。因是色塵產生;所以,又以色塵為界限。若色識入是由眼根產生,如沒有色塵與虛空,眼根就沒有可分別的塵相與空間;色識入又有什么作用呢!既沒有色塵的青黃赤白等顏色與長短高低等形體,眼根的色識入從哪里安立界限呢!若色識入是由色塵產生,如虛空中沒有色塵的存在,色識入應滅失;眼根見虛空時,怎么還有色識入知是虛空呢!若色塵形體或顏色發(fā)生變化時,色識入也應隨色塵發(fā)生變化;而色識入不能發(fā)生變化時,色塵的色識入從哪里安立界限呢!如色塵形體或顏色發(fā)生變化,色識入也隨色塵發(fā)生變化;那色塵的識入界限自然不能安立。色塵形體或顏色如發(fā)生變化,色識入應恒常不變;既然色識入是由色塵產生,色塵無眼根,自然不能知虛空在哪里。若色識入是眼根與色塵共同產生,眼根與色塵緣合時,眼根與色塵應合為一體;二者色識入中間的界限應離開;如眼根與色塵離開界限,眼根與色塵的體性特征就會產生摻雜混亂;各自的界限還能成立嗎!以此緣故,應當悟知,眼根與色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眼根色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眼根與色塵及色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眼根見色塵有識入,就有因緣。一切眾生無始劫來善惡因緣不同,召感的身體形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時間空間等,也有差別。修行人不只是轉變今生身體,也是未來心識召感生命現象的改變。若身體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yè),心識于百千萬劫中生死輪回而不得解脫。其它道的眾生也造業(yè),相互吞啖或有妖邪障修行人的道等,嚴重的今生就受報,雷擊火燒,天界斬殺。其它道的眾生如行大善時,也當即受報;如遇大善因緣或護持佛法,會脫離惡道,得人天之身。若有人造極重業(yè)時,業(yè)力現前,當世就受報;諸惡因緣糾纏,福報銷失。

  有人問,修行人應如何對待魔法與一切順逆善惡因緣呢?心性如礦石里的黃金,必須用冶煉黃金的爐子才能將黃金從礦石中提煉出來。人身就是礦石,世間就是冶煉黃金的爐子,修行就是冶煉方法與過程,心性就是黃金。人是自作業(yè)習召感來的,是自愿來的,不是誰逼來的,來與不來都具佛性。魔王也具佛性,魔法與一切順逆善惡因緣等,都是法藏世界中存在的妙法。修行人如證悟不到這一境界,尚難修、難行。平常人不知諸法實相,只知真善美是佛法,不知假惡丑也是佛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伴生;佛法又空于中道,無善無惡。順是行世間法的本源,恒順眾生,沒有道理可言。不順心生煩惱,不順諸事出岔,諸事結果還是順其自然。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是出離三界的眾生,是純度很高的黃金,可以加工為各種器具或裝飾品等等,不再需要冶煉金礦石的爐子了。

  佛接著說,阿難你又已悟知,耳根與聲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耳根的聞識入。此耳根的聞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眼根產生;所以,以耳根為界限。因是聲塵產生;所以,又以聲塵為界限。若聞識入是由耳根產生,動與靜二相就不應現前,耳根便不能形成聞識入的知;如不能形成知,也必然沒有所知的聞識入;聞識入又以什么音聲為形貌特征呢!若聞識入是由耳根接受于聽聞,沒有動與靜的緣故,聽聞便不能形成;怎么能有耳的形狀呢!耳是雜染色身的一部位,應屬于觸塵;怎么能稱為聞識入界呢!耳根的聞識入又怎么安立界限呢!若聞識入產生于聲塵,聞識入應由聲塵而有,就不關聽聞什么事;如沒有聽聞,聲塵就應亡失,聲塵之相又在哪里呢!若聞識入是由聲塵產生,少許的音聲也因聽聞而有辨別,從而產生聲塵相;既聽聞音聲,又應有聞識入相。如不能聽聞音聲,就不是聞識入界。如沒有聞識入界,就會產生不同音聲為同聲,聞識入也已被耳根所聽聞;那還有誰能知聞識入呢!如人沒有知聞識入,就如草木一樣而永無所知了嗎!不應于聲塵與耳根聽聞二處中間,夾雜而形成聞識入的中界;聞識入沒有居中位的界限;即聞識入不應兼有內相與外相,這種居中位的聞識入又能從哪里形成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耳根與聲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耳根聞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耳根與聲塵及聞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如有噪音時,修行人能做到耳根靜而不聽。修行人若不被聲音所轉,身心如同草木時,是無記無念;若不及時提起念頭,易形成枯木禪;絕不是開悟境界。

  佛接著說,阿難你又已悟知,鼻根與香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鼻根的嗅識入。此鼻根的嗅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鼻根產生;所以,以鼻根為界限。因是香塵產生;所以,又以香塵為界限。若嗅識入是由鼻根產生,而你心中以什么為鼻,是認為骨肉隆起如鷹雙爪鉤之形相呢?還是認為嗅識入的呼吸特征之相呢?若認為是骨肉隆起之形相,骨肉是雜染色身的一部位,應屬于觸塵;可稱名為身,不應稱名為鼻;又可稱名為觸塵,而不是香塵;鼻尚沒有名稱,鼻根的嗅識入又怎么安立界限呢!若認為嗅覺是嗅識入,在你心中以什么為嗅覺,認為是骨肉為嗅覺,而骨肉之嗅覺,屬于身觸識入而不是鼻嗅識入。如以虛空嗅覺為嗅識入,虛空如自有嗅覺,骨肉應沒有嗅覺;如是這樣應虛空是你,你身卻沒有嗅覺;那今日的阿難應在哪里呢!如以香塵嗅覺為嗅識入,嗅覺自然屬于香塵,為什么讓鼻根嗅覺呢!若香氣味與臭氣味就產生于鼻根,而另外存在的香氣味與臭氣味二種氣味流,不應產生于極香的旃檀木與極臭的伊蘭木;如香氣味與臭氣味二種氣味流不來時,自嗅其鼻根是香氣味還是臭氣味呢?是臭氣味就不是香氣味,是香氣味就不是臭氣味。若香氣味與臭氣味能同時嗅知,那一人應有二鼻;也應有二位阿難向佛請法,哪一位是你身呢!若鼻根是一個,香氣味與臭氣味又能同時嗅知,就會香臭不分,香塵的界限從哪里安立呢!若嗅識入是因香塵而產生,嗅識入又是因香塵而存在;就如同眼有色塵能見,而不能反觀自眼一樣;如因香塵而存在的緣故,香塵應不能自知其香味;如香塵能自知其香味,嗅識入就不應是香塵產生;如香塵不能自知其香味,香塵就不應是嗅識入;如香塵不能自知其存在,香塵的界限就不能形成;如嗅識入不能知其香塵,嗅識入界就不能存在,從而香塵也就無從建立;既沒有香塵與鼻根二處中間而形成嗅識入的中界,也不應兼有內相與外相。諸嗅覺與另外存在的氣味,也畢竟虛妄。以此緣故,應當悟知,鼻根與香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鼻根嗅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鼻根與香塵及嗅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鼻呼吸氣流,再通過神經傳導,辨別氣味。觀察真心自性不在六根中,不在六塵中,也不在六識入處;但六根與六塵及六識入的意識傳導,都落入心識,形成善惡業(yè)習。

  佛接著說,阿難你又已悟知,舌根與味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舌根的味識入。此舌根的味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舌根產生;所以,以舌根為界限。因是味塵產生;所以,又以味塵為界限。若味識入是由舌根產生,而世間諸甘蔗、酸梅、黃連、食鹽、細辛、生姜、肉桂等有味物品,都將無味;這時,你自品嘗其舌根是苦味還是甜味呢?若舌根本是苦味,由哪根來品嘗鑒別呢!如舌根不能自品嘗鑒別,又怎么能覺知其味塵呢!如舌根本無苦味,于舌根處味塵又不自產生;怎么安立界限呢!若是由味塵產生,味識入自為其味塵,就與舌根不能自品嘗鑒別一樣,又怎么能覺知其味塵是有還是無呢!再如一切味塵,酸甜苦辣咸等,都不是一種物體所產生;即味塵是多種物體所產生,味識入也應存在于多種舌體中。如味識入存在于一舌體中,舌體應自然產生味塵,那咸與淡、甜與辣等味塵也應自然產生;這時,味塵的諸變化相,也應混合為同一而不能分辨。不能分辨,就不能稱為味識入;又怎么稱為舌根與味塵為緣,于此產生味識入界呢!此覺知的味識入不應是虛空產生,而應是舌根與味塵和合產生;和合就存在中介與混合;存在中介與混合就失去本有界限,還怎么產生味識入界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舌根與味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舌根味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舌根與味塵及味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舌貪諸味,量劫怨生,怨怨相報,無有了期。根塵和合,識入產生,妄自分別,妄執(zhí)無明。不知法味,禪悅樂生,離生死苦,自在解脫。菩薩境界,無疑為疑,無悟為悟,無世出世。

  佛接著說,阿難你又已悟知,身根與觸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身根的觸識入。此身根的觸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身根產生;所以,以身根為界限。因是觸塵產生;所以,又以觸塵為界限。若觸識入是由身根產生,應自然沒有觸塵分離與和合二種覺知對應的緣,身根怎么能產生觸識入界呢?若觸識入是由觸塵產生,自然沒有身根;哪里有沒有身根而能覺知觸塵和合與分離呢!物體不能自觸,也無覺知;如自刀不能自削自把;而身根能覺知有觸識入。覺知身根有觸識入,覺知與觸識入即是身根;但觸識入不是身根,身根又不是觸識入。身根與觸識入二種相,本來就不能分離,如分離就沒有存在處;二種相和合之身根,才能為身根本有特征;如觸識入與身根分離而存在,身根就等同于虛空等相,而不再是身根相。無身根相就不能形成體內與體外,身根與觸塵的中間處怎么建立呢!如沒有體內與體外相對獨立存在的空間處,觸識入又從哪里產生呢!觸識入還在哪里建立界限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身根與觸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身根觸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身根與觸塵及觸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世間的凈土是圣人的肉體,佛性如虛空而妙有。妙有性的存在,妙有身心對法喜的感知。修行人是真修真得,自修自得。當證知身心可貴時,感知無限的法喜與禪悅;方知妙有都由身心產生。如沒有身心,就不能感知妙有,也不能證悟妙有。若只知理相說空,則承認妙有而身心無妙有。只有修行人證得妙有,才知妙有實相。如修行人只知手是干活的,卻不知也能帶來無限喜樂,仍是凡夫。若修行人只知心從空中來,再到空中去,仍是未證知妙有實相。妙有是了見佛性,而一樂自知。佛的妙有是常樂我凈,修行人的妙有是心覺佛性而身喜樂充滿。身體有觸,心有靈識。所以,才有心如虛空,身有定境等。同樣是身,天人和人不一樣,圣人和凡夫更不一樣。

  佛接著說,阿難你又已悟知,意根與法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意根的意識入。此意根的意識入可重復與新生,因是意根產生;所以,以意根為界限。因是法塵產生;所以,又以法塵為界限。若意識入是由意根產生,應自然存在與固定思維相互對應的法塵,才能發(fā)揮明辨法塵的意根功用。若沒有與之相互對應的法塵,意識入就無法產生;如意根與法塵相互對應的緣分離,意根就沒有形象思維的產生,意識入還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呢?再如覺知功能與思維及明了鑒別作用,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是一樣,意根就是意識入;意識入還怎么產生呢!如是不一樣,意根應沒有覺知功能,只有思維及明了鑒別作用;如沒有覺知功能,還怎么產生意識入呢!如有覺知功能,怎么分辨覺知功能與意識入呢!不論一樣還是不一樣,功能與作用都無法形成意識入,意識入界怎么安立呢!若意識入緣法塵而產生,世間存在的一切法相,都離不開以五塵為載體;即色法塵、聲法塵、香法塵、味法塵、觸法塵。各法塵相與形象狀態(tài),分別明確與五根相互對應,都不受意根直接攝入。覺知功能決定是相依法塵而產生,而現在仔細觀察,法塵之法相是什么形象狀態(tài)?若法塵離開色、聲、香、味、觸與虛空相,永遠不能存在;若超越動與靜、通與塞、合與離、生與滅等變化相,永遠沒有載體。如法塵產生,必與色、聲、香、味、觸及虛空諸法相互等同產生;如法塵滅失,必與色、聲、香、味、觸及虛空諸法相互等同滅失。既然沒有法塵相互依存的載體,那緣于法塵產生的覺知以什么形象狀態(tài)意識入呢!如法塵的形象狀態(tài)不存在,意識入界怎么產生呢!以此緣故,應當悟知,意根與法塵相互對應為緣,于此產生的意根意識入界,三處都各自虛妄安立,空無實性;意根與法塵及意識入界三處,都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

  眾生認為意識不分別就是傻人,誰都不愿成為這樣的傻人;修行人都求證成為這樣的“傻人”,因為能把分別心反過來,不立兩邊,不著兩邊。所以,不著善,不著惡;不思善,不思惡;也無中間,空掉中間。眾生之所以著善、著惡、著中間,是分別心有執(zhí)著力,是染心有業(yè)力,而不離生死輪回。意識有身根著觸,感應存在才有這些界限,沒有六根六塵與六入,就沒有界限。死人照樣有根而功能銷失,卻什么也不能知。傻人諸根也具足功能,但對事物的反應不一樣。精神病人諸根也具足功能,但意識不清,神經混亂。又有多少人看著外表都正常,意識卻不能自主,醫(yī)學稱之為“癔病”。世界上的人,都是同樣的身體,意識卻千差萬別。一切善惡讓人感到高興與不高興,都來源于六根相互影響的作用。意識感受身體舒服與不舒服,不是可以選擇的。只能是身體感受到什么,意識就生什么反應。意識的功能是世間法則,通過色聲香味觸法發(fā)揮作用。修行人意根要依戒律,依教奉行又是大戒。戒是修行人的功德標準,也是修行人身行、口說、意想的底線;線上可成就圣人,線下是六道輪回。但受了戒不是聲聞,不是菩薩。圣位道果是證得,不是受戒受得。

  身也是諸法中的一法,受意識支配,又處于生滅之中。人若長期離開相互對應的法塵,意識就處在一種空白狀態(tài)。如科學家把一些人分別放到不同靜室里,溫和而光亮充足;但使用了隔音設備,什么聲響也聽不到;呼吸的空氣是經過過濾的,食物是經過處理加工的。處在一種,想說話無動靜,想聽無音聲,不知時間、空間,不分白天、黑夜的狀態(tài)。經過一段時間,有的人瘋了,有的人狂躁不安,有的呆滯無語等。只有心里能專注于一事的人,心理狀態(tài)極好,處于靜思狀態(tài),不執(zhí)著于塵相,能平安度過。意識非常廣泛,雖看不見,摸不著;但有度量,又會超越時空。如人的思維不受山河大地的控制,在室內可以想全世界的事,也可以想外太空的事,還可以想極樂世界的事,什么都可以想。平常人,我不知你想什么,你不知他想什么。只有證得他心通的人,誰動念就能知在想什么,不動念就無法能知。一切善惡內從意根產生,外從塵相產生,中從識入因緣產生。意根所思的善惡因緣傳導入第八阿賴耶識里,心識要承受一切。修行人都在轉化根塵偶入因緣,將惡言、惡行、惡法,轉化為善言、善行、善法。

  阿難向佛請法說,佛經常說和合因緣;即世間一切眾生及物象,都是依各自的因緣而內外結合,產生種種變化現象;都是依地水火風四大的自然物化而產生與發(fā)展。為什么佛將因緣與自然排除舍棄于真心自性之外呢?我現在不知法義在哪里,敬請佛慈悲哀憫,開示我等大眾及眾生空于中道無偏執(zhí)、究竟了義無戲論的法義。戲論法為偏執(zhí)因緣與自然的兩邊,于相對法中求道,于定空中有染著,法不了義;而不能行于中道,也不能究竟證得菩提道。

  佛說,阿難你首先厭離聲聞、緣覺的諸小乘法;認為小乘法只是自己了脫生死,不是普度眾生的大乘法,而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然后發(fā)菩提心,勤行精進,而求證無上菩提。以此緣故,佛現在為你與大眾及眾生,開示究竟了義出世間的真實義理。

  眾生被身根所障,被思維所限,不能悟知究竟了義出世間的真實義理。無上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第一義諦,即出世間真實義理。修行人在世間,多依相發(fā)菩提心,心又不著諸相。

  有人問,我發(fā)心成佛,天天想成佛,這是著相嗎?這是為成佛而發(fā)心,用有求心修行,是著佛相!因為于世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所以,成就佛道是,雖依相發(fā)心,但應于無相處行持,證悟佛性真空妙有。

  有人問,我好好念佛,就想把身上的妖邪驅趕走,這樣行可以嗎?這一發(fā)心,身上的妖邪想,原來念佛是為了針對我啊,那我先針對你吧,讓人出狀況不能念佛。要想自己往昔業(yè)障深重,才有此因緣;要用報恩心念佛,功德回向法界,妖邪獲法益后自然離去,這樣行才如法。

  有人問,我好好念佛,就是為了將來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發(fā)心可以嗎?這樣的厭離心可以,但靜坐時把這個心放下、舍棄、空掉;如帶著這個心求證菩提,是著相修行,容易召感魔障或身障等。發(fā)菩提心的人,默默的去行持就可以了;不要掛在嘴邊,不要放在心上。只管耕耘,不問收獲。若是善人,多長時間人們也會說那人善;若是惡人,怎么裝也裝不住。老實人最有智慧,老實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不要認為能說會道是智慧、聰明伶俐是智慧。往往這人表現笨拙時,正是具有大智慧;外現眾生像,內懷菩薩行。

  佛接著說,阿難你怎么又將世間的戲論、妄想、因緣等,與真心自性混淆在一起,在法理自相纏繞,而辨別不清呢!你雖多聞第一,但如說藥理的人,只知藥名理相;待真藥呈現在眼前時,卻不能分清辨別。佛說你這樣的人,真是可憐憫者。

  眾生的心在理相上自我纏繞,給自己設置障礙,給自己出難題;最后還是自度自家身,不是他人度,根本因緣在于此。因為世間的妄想、戲論都是自己的無明生起。所以,最后還得自己去解縛。如在文字上研究藥理的人,天天讀誦藥典;但只聞名相,不知實相,見到真藥草時就分辨不清;只有去實踐,才能名實相符?照f法理,不能證悟佛法妙義的人,是真可憐憫者,是可悲者。在顛倒妄想之中,還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人呢!這個世間的人不好度,一位法師當世能度三五七人,就算很了不起了。成千上萬的度人,太難了;除非值佛住世或大菩薩乘愿再來;否則,剛強眾生,難調難伏。

  有人問,你講經聽眾多否?我為一人講法不少,為一萬人講法不多。因為真得度者不在人數。一生當中,能為得度的人講法是很高興的佛事。有很多人聽法,不見得有很多人得度,只有聽法的人自度。

  佛接著說,阿難你仔細聽聞,佛為你分別開示;也為當下與未來修行大乘法的人,通達世與出世諸法實相的真實義理。這時,阿難靜聽妙音法旨。阿難如你所說,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產生種種變化現象。但地水火風四大的本質特征,不因和合而改變;即地大與水火風三大和合時,不失去地大的本質特征;猶如虛空中,可產生各種顏色;但虛空不因各種顏色而改變本質特征,還是虛空。如地大與水火風三大和合時,在和合的同一體中產生變化;但始終處于相輔相成、生滅相續(xù)的循環(huán)之中;如旋轉的火輪,不能停止或息滅;又如水可形成冰,冰還可融成水。

  離開實相說法,說法不圓融。以空說空不行,必須通達諸法實相。通過對諸法實相的通達,才明了諸法空性;須有一個過程,不是理論上怎么說的事。如地水火風和合,水中有火沒有?火中有水沒有?都有。水溫升不是火嗎?地球表面上不動,實際天天在動,大海的冰天天在融化,山天天有升高、降低。這是世間的諸法變化相,都是客觀存在。身行順應客觀存在,心空不染、不著客觀存在,心識又無礙于客觀存在。不論大乘或小乘都離不開實相,離開實相說小乘與大乘,無有是處。大乘人也必須通達小乘法,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通達大乘法。諸位千萬要注意,不要認為發(fā)菩提心了,是修行大乘法,就輕慢聲聞、緣覺。對凡夫都不能輕慢,眾生平等。

  佛接著說,阿難你觀大地的本質特征,粗廣凝重可為大地,細小浮動又可為微塵;微塵又可析小七分為鄰虛塵,鄰虛塵極為微細;達到色塵與虛空的邊際體相,但實際體相仍是大地的本質特征,不能是虛空的本質特征。如將此鄰虛塵析小為虛空的本質特征,就會讓人理解為虛空可生成產出有形的色相物體。佛現在問阿難你,由于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緣故,產生出現世間種種變化現象;在諸變化現象中,你再觀一粒鄰虛塵,能用多大的虛空與鄰虛塵和合而成呢?不應將一粒鄰虛塵還和合成一粒鄰虛塵吧?還有,將此鄰虛塵析小為虛空時,能用多少物體色相和合成虛空呢?如顏色于虛空中和合時,只能和合為顏色;而不能和合為虛空。如虛空與虛空和合時,只能和合為虛空;而不能和合為顏色。各種顏色還可析開,無量無盡的虛空怎么與虛空和合呢?

  空中有微塵,微塵又不妨礙虛空;自性本空,寂然不動。十法界誰也離不開,佛也存在于十法界中;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業(yè)報,世間的物種循環(huán)就有八萬四千種和合,無窮無盡,眾生召感的業(yè)報就是六道輪回。佛說第一義諦,教人發(fā)菩提心;說諸法實相,就是說眾生要循業(yè)發(fā)心。平常人只知有身,不知世間還有無形之神,于五行相生相克中,作用于人類。人所行所做,一念一言,都有神靈于冥冥之中記錄。世人怎么評價不重要,重要的是無影無形中神靈的記錄和自心記錄。謗佛、謗法、謗僧業(yè)報最大,并不是佛法僧怪罪誰了,是自心識里業(yè)報循環(huán),所生出的惡念最大;如氣球飛到一定高度,爆炸了,還得趺落下來,是承受力不夠而爆炸。眾生的業(yè)報不是外來的,不是佛菩薩加給的,也不是哪個人加給的,是隨自心識中業(yè)習而現,怨不著任何人。在魔道的眾生,都自認為很好,認為人才不好呢!見修行人真不好,這不吃那不吃就在那坐著。作魔眾多好,愿意說什么說什么,愿意作什么作什么,專門整治善人、與善人作對,這就是各道眾生有各道的執(zhí)著心。佛住世時說,一窩螞蟻,七佛出世還是螞蟻,因為執(zhí)著這道而不能舍離。

  佛接著說,阿難你本不能覺知法藏世界中,佛性無心色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色;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無處不在,眾識含靈。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有的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就認為語言文字是真般若。法離言說與文字相,言說與文字只是法的表現形式,不是法的真含內要。讀誦佛經不能代替自己修行,只是修行過程中的一部分;更不能代替自己了脫生死,只在修行過程中起加持作用。哪尊佛住世,佛弟子都是依法修行證悟;佛在沒說這部經之前,佛弟子中就有修行證得阿羅漢的人。搞清楚應怎么修行才是真的,而不是成天拿著佛經,研究這部佛經怎么說的,那部經怎么說的。告訴諸位,真正的佛法沒在文字上,在文字上找,不是愚癡嗎!佛說的多清楚,“但有言說,都不實意。”以前有一人來見我,我與他說,“我知道你研究很多佛經,走過大江南北,參訪無數名師。我就給你講釋迦牟尼佛怎么修行的,那些弟子都怎么修行的。”他聽了感到聞所未聞,就問“你怎么不弘法去呢?”我說,“問題在你那里,不在我這里。”有的人啊,是真可憐憫者,執(zhí)著于文字言說,而不著實意。研究佛經,也不研究究竟。我讀誦佛經時,通過與真修實證一對照,都是千真萬確的。一些人對“但有言說,沒有實意”不理解;說什么,佛怎么還說法,而且說了三藏十二部呢?其實質是,通過語言文字,讓人明法理,知法相,尊教義,行持戒。

  佛接著說,阿難你觀火的本質特征,沒有自我的固體,只能依附于其它物體諸和合因緣才能產生、存在、變化等。如城中沒有吃飯之家,想制作飯菜等炊飲時,用取火的器具對著太陽,產生熱能于易燃物體上,以求得火種。這種取得火種的方式方法,可稱名為火大和合的制作者;如佛與阿難你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現在可稱名為一個僧團;眾比丘雖為一個僧團,但要追求于根本,眾比丘各個存有自身;并都有各自的姓氏、姓名、種族等;如舍利弗是凈裔族;優(yōu)樓頻螺是龜氏族;阿難是甘蔗族等。若火這樣的本質特征是緣于和合而存在,那當取火人手執(zhí)銅鏡于太陽下求得火種時,此火種是從銅鏡產生,還是從艾絨產生,還是從太陽產生呢?若從太陽產生,此火種自然能燃燒手中的艾絨;那艾絨經過的林木處,都應被火種點燃而被焚燒。若從銅鏡產生,此火種能自然點燃于手中的艾絨,那銅鏡怎么不能自燃呢!而在彎曲的手中握執(zhí),尚沒有熱燃之相,怎么沒有熔化為銅水呢!若從艾絨產生,何須首先借助于太陽與銅鏡的光明相互銜接,然后才產生火種呢!

  這個世間事物是雜合相,用一種法理解釋不了諸事物;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是針對自性而言,不能代替世間諸事物。有人會說,世間一切存在都是由粒子組成,這不是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嗎?那我反問,光明、黑暗、虛空、電波、音聲、情感、精神等,組成粒子在哪里呢!在佛教里用一個宗門的法理,解釋不了佛教的全部法理;如沒有證悟的人,用佛經中的法理,去衡量一果羅漢的真實境界很難。因為一果羅漢以上是圣人,理相與實相尚有差別;所以,怎么能用理相去衡量實相法體呢!果位高于一果羅漢的圣人可以,緣于證悟了理相與實相的真實境界。如一位法師,有弟子來皈依。這位法師觀因緣知這位弟子根基很好;但須弟子心悅誠服,去掉我執(zhí)我見后,才能入室。這位法師正拿著鋤頭鋤草,無意中鋤死草里一條蛇。這位弟子見狀想,出家人鋤草,那么粗的蛇能不見嗎!這不是殺生嗎!想罷轉身走了,一走十二年,又回來拜見這位法師。法師說,“你的心里有個東西,還沒去掉啊”。弟子說,“我走到哪里都聽人說您有證悟。但是當年我見您把一條蛇鋤死了”。法師說:“你見到的是鋤死,殊不知我是在幫它,它的劫數已盡,化度它超生了”。弟子說:“這回我知自誤了,走了十二年,還得回來跟隨您修行啊”。再后來,這位法師選擇掌門人時,這位弟子想,我已經修得坐脫立亡的程度,想走隨時都可以走,法師一定選我做掌門人。而法師卻沒有將掌門人的位置傳給這位弟子。這位弟子很不理解。法師說,“修行得坐脫立亡是小把戲,你的師兄二十年前就做到了,你才得幾天啊。”各宗門中,各有各的門道,區(qū)別太大了,不能用一宗法理或我執(zhí)我見去衡量佛教法體。有人請我認證修證到什么程度,我須在定中觀察,不敢加上自己主觀上一絲一毫的知見,肉眼觀察的不準確。

  佛接著說,阿難你再仔細觀察,銅鏡緣于手執(zhí),太陽光明從天空而來,艾絨本自產生于大地,火種從什么方向與位置游歷于此處呢?太陽與銅鏡相互距離甚遠,既沒有和,也沒有合,火種之光不應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阿難你仍不能覺知法藏世界中,佛性無火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火;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阿難你應悟知,世界上各處的人,一處執(zhí)鏡取火,一處便能產生火種;遍滿法界的人都這樣執(zhí)鏡取火,也都能產生火種,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物理現象是光聚到一定程度,就產生一定的熱量,作用于易燃物體上,產生火種。在神話故事中有千里眼、順風耳,現在世界上也產生這樣的事物,如視頻手機等。人在大洋彼岸能和大洋此岸的人通話,網絡視頻還能見到圖像。隨眾生心,幻想什么就能產生什么;這是物化作用,這是科學技術。但眾生如是順流背本己,回心轉意向佛難?茖W是佛法的末端,是法藏世界中最末端的法相。在佛教中的理解是流水出處高,妙在本源處。心性若回歸本源處,則與十方諸佛同體;否則,空說法理沒用,必須真修實證。修得一分是一分,證得一分是一分;若沒修沒行,空說一生等于沒說,沒有往西走半步。

  佛接著說,阿難你觀水的本質特征,不能固定為一種相體;流動與息靜現象,不能恒常不變。如室羅筏城中的黃頭仙、圓輪仙、紅蓮花仙、海水仙等很多大幻術師,利用方術求取太陰真精,來配制迷幻藥;這些幻師于每月中十五日,中夜子時,利用五彩石煉成的水精珠,向月求水;即熱石遇冷,珠外產生露水。露水是從珠中產生,是虛空自然存在,還是從月而來呢?露水若從月來,月于虛空的遠方,能讓此珠產生露水;那月光映照的林中樹木也應含露吐流;含露吐流何須方術利用水精珠才能產生呢!若林中樹木不能含露吐流,就說明露水不是從月而降下。露水若是從珠中產生,珠中應經常含露流水;何須每月中十五日中夜子時呢!露水若是從虛空中產生,虛空的本質特征沒有邊際,人天都應淹溺于滔滔水中,還怎么能有水族、陸居、空行眾生的分別呢!阿難你再仔細觀察,月從天空高懸,珠緣于手持,托珠接水之盤是人工制作,露水從什么方向與位置流動或注入于此處呢?月與珠相互距離甚遠,既沒有和,也沒有合,水精珠產生的露水,不應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阿難你仍不能覺知法藏世界中,佛性無水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水;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阿難你應悟知,世界上各處的人,一處執(zhí)珠取水,一處便能產生露水;遍滿法界的人都這樣執(zhí)珠取水,也都能產生露水,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露水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空氣之中有水份,只是受冷、暖控制。包括地獄,也受冷、熱控制。諸法相的存在,用意識不能改變。那些幻師取水于月中,是認為月為太陰。我國的道教之人也認為,月為太陰。為什么外道在子時、午時練功,是利用太陰與太陽,增強能量。于佛法中,若在這兩個時辰靜坐,不論是太陰還是太陽,都容易傷人的神經;又陽盛與陰盛時,易影響人的情緒穩(wěn)定。道教所修練的《太陰經》、《太陽經》等,都是有為法。

  有人問,龍王的寶珠是作什么用的?珠在龍的生命在、神通在;沒有寶珠生命不存,神通銷失。而且,在龍宮里起到照明的作用。有人問,法師講法為了什么?講法或聽法,肯定都不是為了財物;不為財物肯定又有大富貴在里面,用財物無法衡量的大富貴。修行人所證法喜充滿,禪悅為食等都是財物無法衡量的大富貴;修行人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離開娑婆世界,更是財物無法衡量的真富貴。同時,是各自的愿力。

  佛接著說,阿難你觀風的本質特征,沒有相體,流動與靜止無常。當你經常整理袈裟,走入大眾中時,衣角依人行而拂動,會有微風吹拂人的面部。微風是從袈裟角產生,是虛空中自然現象,還是從人面部而來呢?微風若從袈裟角產生,身披袈裟應為披風,能讓此袈裟產生飛舞與搖動現象;而此袈裟也應離你身。佛于現在的法會中靜坐說法,袈裟垂服于身;你看袈裟中的微風在哪里呢!袈裟中不應有藏微風之處!微風若是從虛空中產生,你身披袈裟不動,是什么緣故沒有風吹拂呢!虛空的本質特征是恒常不動,而風的本質特征是經常產生;如微風是虛空產生,當虛空沒有風產生時,虛空應滅失。風滅失的現象可經常見到,虛空滅失應是什么形狀呢!如虛空有生有滅,就不能稱名為虛空;如稱名為虛空,為什么能產生風呢!微風若從人面部自然產生,他人面部產生的微風,應吹拂你的面部。怎么會在你整理袈裟時,反倒吹拂他人的面部呢!阿難你再仔細觀察,整理袈裟的是你,吹拂的面部是他人;而虛空寂靜自然,不能參予風的流動。那風產生于什么地方,又是什么力量鼓動來于此處呢!風動與空靜,本質特征是截然不同的,既沒有和,也沒有合;風的本質特征,不應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阿難你仍不能覺知法藏世界中,佛性無風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風;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阿難你應悟知,如你一人時,便能產生微風;遍滿法界的人都這樣略動袈裟,也都能產生微風,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物動引起風,風動讓人感到有風。如《六祖壇經》中說,“不是風動、帆動,是仁者的心動”。風吹幡卷是目見,見轉識心起波瀾。此非三動是一動,風息幡靜一真天。仁者心動是悟語,圣音點你凡心轉。今人貢高多我慢,誰肯謙卑下問賢。風是物理現象,空氣流動產生的,這些自然現象都不依人們主觀意識而存在。地水火風是一理,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是法藏世界中產生的物化現象。

  有人問,我怎么看不出是如來法性呢?由于人的智慧不足,覺知不到如來法性;只知是自然性。天天在如來法性之中,眾生身體都是如來法性中物,佛的愿力所化;菩薩是乘愿力來度脫眾生。而眾生還不知、不覺、不信,互相吞啖,互造惡業(yè)。在如來法性中,造作惡業(yè),還很有理,還得輪回,是真可憐憫者。生在如來法性中,不知報佛恩,不知依法修行,還執(zhí)著于這個那個,顛倒妄想。不知是怎么顛倒的;既聞知佛法,卻還不信,還分別、嫉妒等。意識怎么去計量分別,不因計量分別而改變如來法性的存在。就如風的本質特征,誰也改變不了,只能利用,不能改變。

  佛接著說,阿難你觀空的本質特征,沒有形體,緣于物體形象而顯現并發(fā)揮作用。如于室羅筏城去河邊處,一些剎利族人、凈裔族人、商人、農夫、藝人、工人、屠夫、劊子手等居住的地方,建造新居后,須掘井取水;在掘井時,挖深一尺土石,其中就有一尺虛空;挖深一丈土石,其中就有一丈虛空;井中虛空的多少,根據井中挖出土石的多少與深淺而定。井中的虛空,是緣于取出土石而產生的呢?是緣于挖掘工具而存在的呢?還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的呢?若井中的虛空,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為什么沒有挖掘取出土石之前,不見有井中無礙的空間,只見大地堅實而不見井中通達呢!若井中的虛空,是緣于土石而產生;而取出土石時,應見虛空進入;如先取出土石,而后沒有虛空可進入,虛空還怎么緣于土石而產生呢!若虛空沒有出來與進入,就應是虛空與土石一體,沒有差異,只有相同;那取出土石時,虛空怎么不隨土石一同被取出呢!阿難你再審慎仔細觀察,挖掘工具是隨人手而運動轉換,土石緣于地下部位移動位置;那井中虛空是緣于什么而產生呢!挖掘工具之實與虛空之虛,不能相互作用,既沒有和,也沒有合,井中虛空不應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如井中虛空可見空的本質特征,無處不在,本自寂然,不動不搖,與現前存在的地水火風,可平等稱為五大;本質特征都是圓融無礙,都是法藏世界中的組成部分,本來就沒有產生與滅失。阿難你心識昏迷,仍不能悟知地水火風四大本來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應觀察到井中虛空,是有出有入,還是沒有出、沒有入呢!阿難你完全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覺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具覺;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如于一處挖掘一井,有一井虛空;于十方世界都這樣挖掘一井,也都具足虛空,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地水火風是四大,這里加空為五大,四大依空而住。地球有引力,上面有空氣,超越大氣層能相對脫離地球引力;現在發(fā)射的衛(wèi)星就相對脫離了地球的引力。但是衛(wèi)星的光能、電能還受地球遙控,能發(fā)射出去,也能遙控回收。這是人類掌握了科學,利用了法藏世界中存在的一些妙法?茖W是什么?是社會與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但這是標,而不是本。五大本不生不滅,科學只是發(fā)現規(guī)律并利用規(guī)律,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或改變地水火風空的性質。

  佛接著說,阿難你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只有覺與迷之分,沒有知與不知之別。緣于色身而存在,緣于空間而顯現。就如你現在于祗陀林中,早起可見朝陽光明,至晚可見夕陽黃昏;再于安居處至中夜時,有月光則如白晝,無月光則為黑暗。這種色身與虛空、光明與黑暗等現象,是真心自性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分辨區(qū)別。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在這種過程中是與光明為同一體相,還是沒有與光明為同一體相呢?是與黑暗為同一體相,還是沒有與黑暗為同一體相呢?是與虛空為同一體相,還是沒有與虛空為同一體相呢?是為同一體相還是不為同一體相,是有區(qū)別還是沒有區(qū)別呢?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若與光明、與黑暗、與虛空本為同一體相時,光明與黑暗二種體相應滅亡;因有黑暗時,就沒有光明;有光明時,就沒有黑暗。若與黑暗為同一體相時,則光明相應滅亡;若與光明為同一體相時,則黑暗體相也應滅亡;同一體相的滅亡,還怎么能見有光明相與黑暗相呢!若光明相與黑暗相分別存在,沒有生滅,同一體相還怎么形成呢!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若與光明、與黑暗、與虛空沒有同一體相時,等于阿難你離開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而存在,還怎么分辨區(qū)別色身與虛空、光明與黑暗等現象呢!如離開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就等于龜毛兔角一樣而不能顯現;既然離開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不能顯現,體相還怎么是有區(qū)別還是沒有區(qū)別呢?分辨虛空與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本來都沒有邊際,還怎么不為同一體相呢!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見光明與黑暗時,都沒有發(fā)生變化,還怎么是有體相區(qū)別呢!阿難你再審慎仔細觀察,從微細處審慎詳察,并審慎觀察仔細,光明來源于日月,黑暗來源于沒有日月;光明與黑暗同屬于虛空,阻塞歸屬于大地;而于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來源于哪里呢!既然此色身中統(tǒng)攝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之覺,如同虛空一樣固定不變,既沒有和,也沒有合,不應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若統(tǒng)攝六根見聞覺知功用的真心自性,具足無處不在,本自寂然,不動不搖,等于虛空,并與地水火風,可平等稱為六大;即性大。六大的本質特征都是圓融無礙,都是法藏世界中組成部分,本來就沒有產生與滅失。阿難你心性沉淪,仍不能悟知統(tǒng)攝六根見聞覺知功用的真心自性,本來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應觀察統(tǒng)攝六根見聞覺知功用的真心自性,是有生有滅、有同有異,還是沒有生與滅、沒有同與異呢!阿難你仍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足覺悟智慧,覺悟智慧又是真如佛性;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如一眼根功用顯現的真心自性,能周遍法界;則耳根聽功用、鼻根嗅功用、舌根嘗功用、身根觸功用、意根知功用,都與眼根功用顯現的妙有功德一樣,如同寶玉瑩光純潔而自然;既無處不在,又遍滿十方虛空;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這里的見,是大見精真;即真心自性。人的色身,只是真心自性暫時住的居所。六根功用,只是真心自性隨緣顯現。但人多不識真相,只迷頭認影;有計度差別,皆妄執(zhí)妄見。

  佛接著說,阿難你識的本質特征,沒有固定的源頭;既有無量劫來的積習影射,又是緣于今世六根對六塵的妄入。你現在普遍觀察法會中圣賢的大眾,用眼反復觀看,用眼全面觀看;但映入眼中的影像,如入銅鏡中,本身沒有區(qū)別、分辨、思析之識。你意根的區(qū)別、分辨、思析之識,通過眼根的塵相攝入,于法會中能按順序確立目標,指出這位是文殊師菩薩,那位是富樓那、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等,識別的非常清楚。但這種識別是產生于眼見呢?是產生于體相呢?是產生于虛空呢?還是沒有緣故,于突然間出現的呢?若這種識別產生于眼見中,眼根中充滿無明的黑暗,與體相及虛空有什么關系呢!如此的眼根、黑暗、體相、虛空四種存在都各自安立,等于沒有發(fā)生作用,本來也沒有產生眼見。這種眼見都沒有,又怎么能產生識別呢!若這種識別產生于體相中,自然就不是從眼見產生;而體相既不能見有光明,又不能見有黑暗;光明與黑暗都無眼注視,自然沒有體相與虛空的區(qū)別;體相尚且沒有,識別又從哪里發(fā)現呢!若這種識別產生于虛空中,虛空既沒有體相,又沒有眼見;沒有眼見就沒有對物相的分辨,自然也不能覺知有黑暗與光明、體相與虛空;沒有對體相的覺知,識別之緣將會滅失;沒有體相之緣,見聞覺知的功用就沒有地方安立。虛空處于沒有體相、沒有見聞覺知功用二個沒有之中,虛空等于沒有;虛空若有又不能等同于物象所有,能從哪里發(fā)現這種識別,又怎么分辨識別呢!若這種識別沒有緣故而產生,于突然間出現的;怎么不能于白日光明中,另外識別月的光明呢!阿難你再審慎詳察仔細,從微細處詳察審慎,見功用是寄托于眼根中,體相推放于眼根前形成境況,可以分辨形狀形成有眼見;如不能眼見體相,就形成沒有體相的境況;這樣的識別之緣,又從哪里產生呢!識別活動是要有眼見清楚的體相才能產生;由此可見,沒有緣故,既沒有和,也沒有合。聞覺知的功用,也如見功用同樣法理;不應是沒有緣故而自然產生。若這種識別心沒有來的源頭,應明了統(tǒng)攝六根見聞覺知功用的真心自性,具足清凈寂然,沒有固定的來源處,與性空、虛空及地水火風,可平等稱為七大;即識大。七大的本質特征都是圓融無礙,都是法藏世界中組成部分,本來就沒有產生與滅失。阿難你心性粗陋浮躁,仍不能悟知真心自性統(tǒng)攝六根見聞覺知的功用,本來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應觀察真心自性統(tǒng)攝的六根識處,意識的分別心是相同,還是有差異!是空無所有,還是存在呢!還是沒有相同與差異呢!還是沒有空無與存在呢!阿難你仍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足知見覺智慧真識,知見覺智慧真識又是佛性;既清凈無染,本然無為;又周遍虛空,包藏法界。隨眾生業(yè)習心識,應現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環(huán)中又隨新業(yè)產生而顯現。佛性妙覺既清凈寂然,又遍滿十方法界;既含藏十方虛空,又顯現十方虛空,不分什么方向與位置。世間眾生無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還迷惑為因緣生與自然生;其實,都是各自的意識分別心妄生計度。如無證悟,覺知自性;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沒有真實義理。

  這里的識,可分為意識、七識、心識、性識。識在意識與七識中,表現為見聞覺知,反應為七情六欲;識在心識與性識中,表現為知見覺,反應為隨愿力而慈悲喜舍與常樂我凈。人的眼體中,本身處于黑暗狀態(tài);離開識的功用,等于死人之眼,有眼而無眼見。人與物體的區(qū)別,是有識與無識;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既是形體,又是識大。人的識大是,有識的累加、緣合、抽象邏輯等文化知識、文明知識、自然知識、科學知識等。動物的識大,只是本能。

  世間一切都妙,所見所聞,無非是妙。人悟時覺妙;迷時見世間一切都有吸引力,用生命去研究,去追索。如一位傻人,自我感覺活的有滋有味;再如一位聾人或失目人,只是活的質量與正常人有所差異,但仍然可以生活的很幸福。若人生來就失目,不知光明,只是理念上承認白天有日,晚上有月,但無法眼見。無法眼見時,日與月一樣存在。如人生來就耳聾,從沒聽過聲音,只能從名義上理解。美妙的歌聲不因能聽聞與不能聽聞,一樣存在。世間千奇百怪的事,千奇百怪的人都有。人怎么有不一樣的事呢?怎么又有不一樣的想法呢?因為業(yè)不一樣,今生不一樣,生生世世都不一樣。今生召感人的體相特征一樣,下生又各有各的環(huán)境,千差萬別。我有位親屬,生前愛美,愛穿漂亮衣服,結果死后生為大花蝴蝶,翩翩起舞,非常美麗。我于靜坐時一閉眼,大花蝴蝶就來到眼前。我趕緊讀誦《地藏菩薩本愿經》,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為其超度后,靜坐時眼前的大花蝴蝶不見了。追求美麗的人,要警惕自心莫貪著,以免循業(yè)往生。修行人稍有成就時,六親眷屬都來找,亡靈不滅呀!哪兒來的!地府有個神識,忉利天還有個神識。這兩個神識,哪個都來找,救救我吧!不救我不行!出離不了!報身墮落畜生道了,畜生道千差萬別多少種!地獄就有十八層,算算多少種差別。人可不是這一個下場,人可不是一生一死這么簡單。講到這里,講幾句要知惜福的話,諸位都要珍惜自己的幸福。今天有幸有緣坐到一起,共同讀誦受持佛經,要知是往昔所積福報與善緣。過去有三位禪師,在河邊閑游,見河邊順流而下一片菜葉。其中一位禪師說,這片菜葉漂走,太可惜了;第二位禪師人說,這片菜葉這么新鮮;第三禪師說,丟菜葉的人一定不知惜福。第一位禪師又說,見菜葉知離這人家不遠,可以去化緣;第二位禪師又說,丟掉這么新鮮菜葉的人也不值得讓其種福田;第三位禪師又說,人若不知惜福就是不可度之人,享福就是了福,我們走吧!就在這時,一人匆匆跑來,追這片菜葉,把菜葉撈起帶回。三位禪師相互一視說,我們往河上游走,就度脫這個人。別看這人與我們沒打招呼,但這人自知惜福。惜?闪瞬坏茫蟛辉诖笮《嗌,知道珍惜一粒米、一片菜葉、一根火柴等。這一個小小的物體是什么?是天物!浪費掉了,是暴殄天物。不知惜福的人,是不可度之人。有一片菜葉的緣由,這三位禪師就為之講法,這人今生就有善報。所以,一時一刻為佛事,一念一言為法事,一啄一飲為僧事。

  這時,阿難與大眾,承蒙佛開示微細妙義,身心坦蕩欣然,獲得理義通達,心中再沒有掛礙。從法理上都各自悟知,心性遍滿十方法界;再用眼觀十方虛空,如同見手掌中樹葉一樣渺小。一切世間存在的物象,都是佛法性妙有智慧與慈悲心所化現。各自心中純凈無染的佛性,與佛法性一樣,周遍圓融,含藏十方法界虛空。各自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如十方虛空中被風吹動的一粒微小浮塵,于無常中存亡不息;又如清澈大海中浮流的一小水泡,起落與生滅沒有依皈處。今日才了然自悟,得知本自妙有的真心自性,既常住不壞,又不生不滅。于法會中,合掌禮佛,獲得從來未曾有的法益;并以偈贊嘆佛功德。具足清凈妙德智慧又總持不動道場的世尊,諸定法中王是世間稀有;銷除我心中無量劫來的顛倒與妄想,如徹悟佛性則不須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就可證得法性身。唯愿今世得證佛果而成就法寶之王,還立弘愿度脫如恒河沙一樣多的眾生;將這樣的慈心悲智奉獻無量法界,只有如是行愿才稱名為報佛恩。跪地伏身懇請佛為作證明以示愿不虛發(fā),為早日踐行誓愿而先入此五濁惡世中;五濁惡世中如還有一眾生未成就佛道,始終不于此五濁惡世中示現入大涅槃。佛具足大威德、大愿力、大慈悲心,希求佛再開示以審觀并破除內思外見二惑;讓自性真我早日先證無上正等正覺,于十方世界坐道場以弘法利生。虛空可以壞盡并銷亡掉,堅固愿心也不會產生動搖。

  有人問,怎么理解報佛恩呢?只有佛、菩薩,才有智慧與愿力度眾生。否則,修行人都是自度;自不度者,度不了任何眾生。到那時才知報佛恩,也才能報佛恩。平常人也說感佛恩,要報佛恩。怎么報呀?報得了嗎!佛無來無去,智慧圓成。真正報佛恩是續(xù)佛慧命!言真意切總是假,一句彌陀酬師恩。續(xù)佛慧命,才是真報佛恩,也是名報佛恩。真報佛恩是從法性上說;名報佛恩是從法相上說。

  有人問,什么是濁?濁是心有染著,受業(yè)習擾動,不得清凈。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是由色受想行識,耽染貪嗔癡慢疑,五蘊受五毒侵襲生出的五濁。娑婆世界難堪難忍,眾生最怕的是命濁,命濁也最難改變。修行人遇煩惱濁就難倒一大群,遇眾生濁時一般人也超越不了,濁時是有障礙。

  有人問,乘愿再來的菩薩行人禮不禮佛?如有三位禪師,見一尊手拿念珠的觀世音菩薩畫像;一位禪師說,“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念誰呢?”另一位禪師說,“這得問觀世音菩薩才能知。”第三位禪師說,“念誰不重要,求人不如求己呀!自己去修、去觀、去定,就知念誰了。”阿彌陀佛來此世界示現出家人時,也手拿念珠、也禮佛、也依佛,也誦持佛名號,依佛法而行,而不改變佛法。佛不因是佛化現而不禮佛、不依佛。證悟的人說這個化身、那個化身,對于化身本身來講,禮拜佛像就是依法而行,為眾生做榜樣。觀世音菩薩來此世界示現,遵循戒儀法制;修行人更應依戒依法,老實修行。

  有人問,怎樣理解修行人的智慧?如一塊鐵值五元;鐵匠鋪做馬掌,賣了十元;工廠加工成器具,值二百五十元;加工成儀表上的指針,值二千五百元等。同一塊鐵價值差距怎么那么大,鐵塊沒有發(fā)生變化,是人的智慧發(fā)生了變化。修行人的智慧,世人無法測知,也很難理解。佛、菩薩的化身無量,智慧無窮無盡。

  有人問,如何把握自己的修行?有一個故事,一位哲人問一位將死的人,“讓你再活一回,你最想做什么呀?”將死的人說,“如我再活一回,我不求富貴,只求隨遇而安。我這一生很富貴,有很多錢,但是我很累;因為,我做人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給別人做榜樣,做事總求全、要面子。所以,我再做人時不求完美,能糊涂時就糊涂,能退一步退一步,不再求全責備。”這是世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對他人有警示作用,F在有的修行人,天天追求名聞利養(yǎng),修了幾年、十幾年,一句話就翻臉,一句話就發(fā)脾氣,這是什么呀?無明顛倒,見思二惑。雖然身心具有佛性,但習氣深深植根于八識田中,棄轉不了;修行道業(yè)不真,不得超越億劫,怨不得任何人,都是自己放不下執(zhí)著,所感、所造!

  有人問,怎樣理解菩薩入世呢?修行聲聞乘,透出一個淫字,萬惡淫為首。修行聲聞乘,如破了戒體,證果就無從談起。所以,聲聞人須守戒啟修。修行緣覺不但知世間諸苦,也知修行中淫字的厲害,然而遠離塵世;觀六根、六塵、六入,知眾生的苦源。但若不發(fā)菩提心,都是隨著情節(jié)找戲,迷戲忘家了。第一義諦,真實法義是以出世間為究竟;就是佛教化聲聞、緣覺要發(fā)菩提心,也要發(fā)行菩薩道的心。行菩薩道,準備吃苦,吃苦在他人前面,以苦為樂,主動承擔一切苦,讓他人去成就道業(yè)。一切眾生都可往生極樂凈土,眾生的罪業(yè)由我代受,這才是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不發(fā)菩提心的聲聞人,是自了漢。世間太苦了,趕緊逃離吧!度眾生是佛、菩薩的事,不是我的事。而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成佛了都不現佛身;久行菩薩道。西藏活佛的轉世靈童,一轉都是二十一世呀,發(fā)愿做二十一世人;都是菩薩化身示現出家相,在度脫眾生。于聲聞、緣覺的境界中有世間與出世間,于佛、菩薩的境界中沒有世間與出世間;因菩薩已出世間,又積極入世間,再救度眾生也出世間。

精彩推薦